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姑娘在北以長老教會宣教運動定位與意義 林熙照 淡江歷史系碩論 (台灣脈絡的基督教長老教會 (在早期台灣的宣教人才、制度尚未健全…
姑娘在北以長老教會宣教運動定位與意義
林熙照 淡江歷史系碩論
長老教會早期在台灣的發展歷史
女宣教師,被稱為姑娘
教育
金仁理等
淡水女學校
目的想讓婦女結婚後成為賢妻良母
以宣教人才為目的
教育也讓失婚婦女藉著這些機構得以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生活目標
幼稚園
教會傳福音
淡女畢業生可以就業的管道
巡迴宣教
組織本地婦女
參與地方教會的兒童主日學、音樂教育
街頭佈道
醫療
烈以利等姑娘
馬偕醫院
樂山療養院
北台灣教會醫療機構
台灣脈絡的基督教長老教會
長老教會至今已154年歷史在台灣
最早1865年馬雅各進到台南、高雄進行醫療宣教
1872年進駐淡水 ,馬偕
在早期台灣的宣教人才、制度尚未健全
外籍宣教師就來台灣傳揚福音、開拓教會
女性宣教士,為何被稱姑娘?
因當時來台的女性大都是未婚而來台宣教
台灣人在習慣上稱她們為「姑娘仔」
英文的稱謂是Miss
在中國福建一帶也有教會遺留下來的洋樓稱作姑娘樓,因此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台灣,皆稱姑娘
1940年以前來北台灣服務,有26位女宣教師
25位是未婚身份
1位是已婚
吳威廉牧師娘
姑娘們可以走進婚姻嗎?
可以走入婚姻但是宣教師資格資之取消
宣教師必須是單身而沒有婚姻的女性
在資格手冊裡面
受過教育
健康的身體
堅強、成熟的信仰
情緒是成熟而完善的
對於其他文化、宗教有寬大容忍的態度
孤兒之母:女傳教士艾偉德的生平與形象
陳中陵 2008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女傳教士,艾偉德GladysAylward 1902-1970
1807年英國的傳教士馬禮遜牧師到達中國以後,正式開啟了西方的基督新教來到中國傳教
十九世紀的基督教婦女傳教運動
口號是婦女的工作是為了婦女 Woman's work for Woman
引用自學者羅伯特Dana Robert
女性傳教行動並非漫無目的
她們帶著特定的傳教使命
從自身的女性角色出發
發展出一套和性別相關的傳教理念
這個婦女的工作為了婦女的口號
羅伯特認為,是把中國的婦女從本來受父權所壓迫的異教文化中拯救出來
帶來的缺點也有
女性被定位為只是為了婦女而工作的角色
歸信與西方化劃為等號
美國女傳教士研究學者亨特JAne Hunter
1984年《高雅的福音》
性別角色的意義會在女性傳教士和女信徒接觸中展現出來
女性營運的傳教事業也展現在各層面中
女性傳教士來到中國內地傳教
產生了「性別模糊」感,女性角色被淡化
女性在她的原鄉也受到性別階層的不平等對待
來到不同文化的中國
卻能面對中國的男性而處之泰然
伸入偏鄉而不感到危險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全感和自由?
不論已婚、未婚女傳教士
對於所屬的差會都會有某種程度的失望和不滿
得不到男同事的尊重
無法擔任行政據劃的工作
薪資比男性傳教士低
在當時那個傳統而保守境下的中國社會
女性傳教士既可以接觸中國女性也可以接近男性以外
帶出性別身分帶出來的影響性
女性傳教師的影響力,既影響中國女性也影響男性
女性在這個脈絡下傳教士的師份有她角色的定位和傳教地位,甚至是性別身體規範下的禮教豁免權
學者:林美玫
媾女性別空間理論woman's sphere or women's sphere
19世紀的美國媾女新社會空間
行動
櫪念
強調家庭隱私的重要性
有私密且有限度的空間
在無限寬廣的空間
將愛家理念傳遞到海外
異文化世界
婦女從「家」的概念出發
將婦女之力結合起來
將原本家務和育兒的工作,擴大到海外世界
新的婦女空間概念
助於正面的婦女性別意識
中產階級婦女
重新界定了女性的性格特質
林美玫《婦女與差傳:十九世紀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在華差傳研究》
特別針對美國聖公會這個宗派的女教士
性別空間概念
純正的婦女意識
提出稅濄女教士的傳教行為和職務轉換而到中國來
啟發了女子教育、婦學傳統
薛依君《中國基督教婦女生活的研究1900-1937》
爬梳了不少中英文獻回顧
國外的女傳教士對於中國婦女影響甚大,尤其在婦女地位、生活、社會習俗等改變
女性的傳教士研究
學者金敏marjorie king
西方婦女所輸出的是形象,而不是婦女的解放思想
推動的是基督教式的家庭主婦
不同於中國傳統家庭也不同於女性主義式的超越家庭
是中國與西方之間的妥協
區域性的女傳教士個案研究
陳艷《近代蘇州地區的基督教女傳教士1860-1930》
朱小俐《》基督教女傳教士在山東活動述論1860-1920
站在肯定的角度之上延續了婦女的工作皆是為了婦女的角度
女傳教人在地區性的方面都組織並完善了婦女工作
女性傳教士的個案研究
慕拉蒂Lottie Moon, 1840-1912
曲寧寧《角色認同:十九世紀美國新教來華女傳教士研究,以拉蒂為中心的考察》
重新以女性這位傳教人的特質下的心情來理解她的角色認同、性別認同、文化認同角度
除了使用歷史文獻分析以外
用了大量的美國浸信會原始檔案資料
延續了林美玫引進的純正垂妻意識和性別空間概念理論以外,又加了心理學中的認同identity的概念
賽珍珠 Pearl S. Buck1892-1973
她是中國傳教士的子女
成年以後加入傳教行列
她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
她以一位女傳教士的身份在歷史上有其特殊性
而引起研究者關注
學者顧長聲對賽珍珠有詳盡的研究
賽珍珠本是中國人創作題材多以中國為背景,在全球化的脈絡中有其傑出貢獻
賽珍珠對美國人在中國的傳教事業有許多的不滿
女傳教士在台史研究
晚清日治時期
加拿大、英國派很多高學歷的專業女傳教士來台
性別- 基督教研究議題
女男傳教士之間
傳教士與信徒之間的互動
參考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教檔案紀錄
學者郭德士
〈北台灣女子教育的先鋒〉
馬偕興辦女學
姑娘:金仁里Jane kinney等人捨任淡水女學校教職
對於參與北台灣的長老教會女子教育貢獻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