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外來入侵種定義分析 (外來種 (進入方式 (蓄意 (農業引種或貿易行為, 娛樂及觀賞價值, 生物防治, 私人偷渡, 科學研究), 非蓄意…
外來入侵種定義分析
外來種
歸化種
入侵種
成為入侵種因素
與原生棲地環境相似
移入地區缺乏競爭對手
移入地區有豐富食物
物種本身有較強的繁殖力與環境適應力
進入方式
非蓄意
天然途徑:因天氣變化或棲地改變等原因離開原生棲息地,自然遷徙。
人為運輸工具:經飛機、輪船、火車等交通工具的運輸而擴散於世界各地。
蓄意
農業引種或貿易行為
娛樂及觀賞價值
生物防治
私人偷渡
科學研究
原生種
「一物種、亞種乃至更低分類群,並包含該物種可能存活與繁殖的任何一部分,出現於自然分佈區域即可擴散範圍之外。」
--自然資源保育聯盟(2000)**
又稱本地種或鄉土種,是介自然力傳播生長於本地的生物。
若其能在無人撫育下自行繁殖後代,在當地環境生存繁衍,則將其視為「規化種」
當歸化種除了自行繁衍的能力,也因其強大的擴散力而侵入當地自然環境對當地原物種造成威脅,則視為「入侵種」
「已於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環境中建立穩定族群,並可能進而威脅原生生物多樣性者。」
--ICNU(2000)
藉由天敵的引進來控制特定物種數量
未被准許的觀賞用水族被引進達千種以上
台灣十大外來入侵種(2006)。台北市:農務委員會林務局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外來種管理工作現況(2018)。檢自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asmanagement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問答集(2009)。檢自
https://tesri.tesri.gov.tw/show_qa.php?id=4438
邵廣昭、邱郁文(2003)。海洋生物入侵種之現況與管理。檢自
http://fishdb.sinica.edu.tw/pdf/425.pdf
劉富光(2011)。淺談放生行為與河川多樣性。水試專訊,(036),26-30。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