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認知治療 (Beck 認知治療法 (基本理念 (心理病理沒有單一的「病因」(如生物、發展,但認知是重要因素), 人如何知覺和定義自身經驗,決定他的感…
認知治療
Beck 認知治療法
基本理念
心理病理沒有單一的「病因」(如生物、發展,但認知是重要因素)
人如何知覺和定義自身經驗,決定他的感覺和行為
從憂鬱症研究發展出來
是一種注重洞察的治療,強調讓當事人確認出負面思考和不適當的信念,並加以改變
認知治療的理論假設
當事人的信念具有高度的個人意義
這些意義是由當事人探索,而不是由治療者教導或詮釋
可用內省來探索當事人的思考過程
負面認知三角
對自我、世界以及外來的負面看法
自我批評、悲觀主義、絕望感
自動化思考
自動反射的內在對話,即某刺激會自動引發個人獨特的想法,並影響情緒反應,此思考無好壞之分。若此思考會造成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即為不良適應思考
Beck認為有情緒困擾的人,往往有邏輯錯誤,以致於忽略客觀事實,這些在推理時常發生的系統性錯誤,是為認知扭曲
認知扭曲
個體會以自我抗拒、自我貶低的方式來駁斥客觀事實,產生錯誤的邏輯,對外在刺激加以推論時,會產生系統性的錯誤和不正確結論
常見的認知扭曲
誇大與貶低(擴大缺點,貶低優點)
個人化(將無關的事,與自己牽連)
過度類化(以偏概全)
標籤與亂貼標籤(替自己貼不好的標籤)
選擇性摘錄(斷章取義。常以自己的錯誤和弱點來評估自己的價值)
二分法思考(非黑即白)
獨斷的推論(無證據的非理性推論)
災難化(對可能的失誤,過度害怕,將之災難化)
惡性循環:負面不適應想法→負面情緒→不適應行為→負面不適應想法....
良性循環:適應想法→正面情緒→適應行為→適應想法....
治療目標(改變功能不良的情緒和行為最佳方法,就是去修正那些思考中的偏誤或扭曲)
認知治療
認知治療步驟
進行當事人所報告事件及其反應之間的填空活動
去個人中心化
教導當事人認識不適應的觀念
獲取可靠的結論
改變規則
治療技術
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探究負面信念,並帶來面信念)
確定規則:能否以其他方式解讀此情境?
找到證據:如果是真的,其含意是什麼?
定義用語:有何證據支持?
認知技巧
排解災難法(如果...怎麼辦...)
重新歸因法(檢視現實中的影響因素,促進現實感)
重新界定法(若沒人關心我→我要主動接觸別人)
排除自我中心法(利用觀察現實,改變結論)
行為技巧
暴露治療
家庭作業
行為預演與角色扮演
分散注意力
活動計畫表
階段性的作業
假設檢定
CT與REBT的比較
相同
均強調認知因素在心理失調中的基本重要性
目標:協助當事人了解與解自我挫敗的認知
均為主動指導、有時間限制的,即「結構性的治療法」
不同
REBT相當具有指導性、說服性與面質
CT則利用蘇格拉底的對話,用比較多的開放問句來探索錯誤概念
REBT努力說服當事人某些信念是錯的,採理性駁斥
CT把失功能信念視為是干擾一般認知歷程,並非因為不合理。某些觀念並不是非理性,而是太絕對、太極端了
優勢基礎認知行為治療(SB-CBT)
優勢基礎CBT的理念
與正向心理學一致,整合幸福、韌性(彈性)、利他以及許多正向的情緒和行為
提升人們的經驗與優點,不只是減輕痛苦
發展正向特質以擴充CBT
SB-CBT治療者與當事人的關係(諮商師請當事人運用想像和隱喻來描述他們的經驗,無論是正向或負向的經驗)
是Beck認知行為治療的一種變形
優勢基礎CBT的應用
建立復原力(韌性、彈性)的四階段:尋找優點、發現阻礙、創造性地應用、練習
Meichenbaum認知行為矯正(CBM)
認知行為矯正法
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陳述如同他人的評價那樣重要,因此透過認真重建,改變當事人的自我對話
內在語言(自我陳述):泛指個體對外在事件所產生的歸因、衡鑑、解釋、自我增強、信念、防衛機制及其他許多相關的概念
負面內在語言(使個體面對壓力情境時,對情境嚴重性採取誇大的觀點、對自己採取過低的評價、產生自我反對或自我擾亂)
正向內在語言(教導個體對壓力情境產生,較積極面對的態度、對自己較具信心、教導個體開始計畫即採取行動、對可預見的負向結果採取接納的態度)
行為改變的歷程
第二階段:開始一個新的內在對話(新的內在對話引導出新的、適應性的行為)
第三階段:學習新的方法(教導當事人更有效的因應方式,並應用在生活情境中)
第一階段:自我觀察(提高對自身的敏感度,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
壓力免疫訓練(SIT):將生理上免疫的原理運用到心理上,如果可以成功地處理較小的壓力刺激,就能逐漸發展出較大壓力刺激的耐受性
壓力免疫訓練治療歷程
階段二:技巧學習與鞏固:提供行為和認知技術以因應壓力情境,並注重直接的行動
階段三:應用與維持
階段一:概念化教育(以互動關係的脈絡為基礎,協助當事人重新理解壓力的本質)
因應技巧方案
2.要求當事人評量此刻的焦慮水準
3.教導當事人在壓力情境中覺察焦慮程度
1.藉角色扮演和想像方式,讓當事人處於焦慮激發狀態
4.幫助當事人重新評輛自我陳述,藉以檢視這些陳述中的想法
修正認知內容與核心信念,以獲得更有效的壓力處理策略
5.請當事人觀察重新評量後的焦慮程度
認知敘事觀點
諮商師與當事人共同合作來幫助他們建構出更連貫、更具解釋性的生命故事
強調當事人自己的真實,而非駁斥它們正確或理性與否。認知敘事觀點較多探索導向
是人類為主動創造的主體,能從他的經驗世界中擷取意義
幫助當事人了解:自己如何建構真實以及如何導演自己的故事
強調當事人如何主觀地詮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