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家庭系統治療 (歷程 (舉一種整合模式來說 (形成關係 (使用隱喻來描述治療者所扮演的角色與治療關係, 當治療者與家庭一同冒險時,我們相信直接的行動…
家庭系統治療
歷程
舉一種整合模式來說
形成關係
使用隱喻來描述治療者所扮演的角色與治療關係
當治療者與家庭一同冒險時,我們相信直接的行動及參與會是最有用的
治療者應設定自己的會談,回答當事人一開始可能會有的問題並協助當事人了解他們來談時可以有何種期待
以開放及溫暖的態度與當事人會談
對每一位家庭成員表現得有興趣能減少家庭可能經驗到的焦慮感受
想了解家庭歷程能由「如何」問句中獲得助益
進行衡鑑
家系圖:使家庭結構及故事能以更為清晰、有秩序的方式呈現
常會使用循環式問句或關係性問句來獲得呈現於家庭故事中的系統性議題
會去探詢各層面上家庭內在議題的既有觀點
提出假設與分享意義
提出假設:用一種有用的方式強調意義,以形成一組關於人物、系統與情境的概念
假設的形成是由衡鑑歷程中所產生的概念與瞭解而來
家庭治療者需要為歷程負責
邀請家庭成員進入一個充滿尊重、合作性對話的治療工作之中
提出假設並分享幾乎會立即被鼓勵並引發許多家庭成員的回饋
促成改變
當家庭治療被視為一種參與或合作過程時所發生的一切
參與與作業分配
改變可能有許多種結果,只要有一點正向的改變就值得被鼓勵
家庭是由多層的系統所組成的
根據權力、同盟、組織、結構、發展、文化、性別等來評估家庭成員與系統
對多數個案而言,每個歷程都須經由多次會談才能達成
導論
家庭系統的觀點
個人的行為表現和發展無法擺脫與家庭其他成員彼此的連結
症狀常會被視為是家庭中習慣與模式的展現
當事人的問題可能反映的是系統運作的症狀,不僅是因過去、心理社會、不良發展導致的
對於問題行為的假設
問題行為可能為了滿足家庭的運作或目的
問題行為是被家庭歷程不經意維持的
問題行為是家庭無法有效運作的結果,特別是處於發展的過渡時期
問題行為是代間傳遞失功能的表現
將家庭或關係是為整體考量並與家庭工作,對於改變會是最有助益的
家族治療是在團體中行的
當改變發生時會擴散至整個家庭系統
系統取向不妨礙處理個體的內在動力
由許多理論取向所構成,聚焦於人類問題的關係
家庭系統取向被稱為第四勢力
發展
結構─策略家庭治療
1960早期
從家庭內互動模式著手是最能了解個體症狀的方式
個體症狀要有所改變,家庭結構必須先有改變
治療目標
減少失功能的症狀
透過修正家庭互動的規則+發展更合適的關係界線→結構改變
次系統、聯盟、權力、階級的探討
最早─阿德勒學派:公開論壇家庭諮商
導入現象學的觀念到人們對家庭系統的認識
評估是建立於家庭成員對自己的定義及日常生活互動的主觀描述之上
試圖發覺互動背後的行為意圖與目的
最近的革新
融入女性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及後現代社會建構主義
更具合作性、視當事人為自我生命的專家
透過好奇與興趣、非衡鑑的方式去促成了解→去中心化
多元觀點
優點
許多民族與文化十分重視延伸家庭
每一個家庭有其獨一無二的文化,家庭的個別特徵需要能被傾聽、了解
分化:對家庭逐漸有所認識中而成為一部份,可以歸屬於家庭,亦能與家庭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
將家庭經驗置於較大的文化脈絡之中
缺點
在多元文化的觀點下似乎沒什麼缺點
如果以西方家庭模式為基礎的實務工作者需要擴張他們對於個體化、性別角色、家庭生命週期、延伸家庭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