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2.企業倫理 (案例分享 (無動物實驗的化妝品, 大統黑心油, 潤泰海砂屋原地重建, 台灣杜邦公司建廠案, Uber的分享經濟是否合乎競爭倫理,…
CH2.企業倫理
案例分享
無動物實驗的化妝品
大統黑心油
潤泰海砂屋原地重建
台灣杜邦公司建廠案
Uber的分享經濟是否合乎競爭倫理
挑戰者號
企業倫理發展史
1960年代,反商業浪潮興起及消費者意識抬頭,消費者有四項基本權利:選擇權、知道真相、要求安全、受尊重。企業若有破壞社會之穩定,或不符合社會正義的舉動,即為違法並有罰款
1970年代,企業倫理成為新興學科,以個人道義延伸,描述企業與社會的關聯及企業會對社會造成的影響。
1960以前,企業倫理討論通常以哲學或神學角度出發,在精神層面要求從商者應有商業道德,但無強大的約束力
1980年代,政府逐漸減少對企業的限制,使其在全球化的競爭下自由競爭,1960年代適用的準則在此可能並不是用,催生許多新的議題
1990年代至今,僅以合法來要求企業已不夠,企業需要進一步以正直與誠實的價值觀來約束自身。
企業倫理的衝突
合法不一定合乎倫理。
有無違法並非重點,合法不代表正確,錯誤即為錯誤,原則才是一切的重點。
法律:人與人之間最低的行為衡量準則,社會容許的底線。
當公司只注重交易成功與否,會使人只用一種方式看事情,而不會想到倫理道德,最後人們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即為合法化。
倫理道德:代表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企業倫理決策模式
個人因素:由於含有文化差異性,有時會導致決策者間主觀價值差距過大,影響到決策進行是否順利
倫理議題強度:與企業內部倫理這件事被重視的程度、與工作組織的關聯程度有關。當公司決策者對企業倫理認知愈強,倫理強度則愈強。
組織因素:組織內部的人彼此互相影響,形成的共同價值觀用來畔對組織的倫理決策,具有核心影響力。
機會:針對倫理及不倫理行為的規範或限制就被稱為機會,企業內部提供獎勵,使員工認為排除部倫理行為可讓公司帶來價值,營造好的公司文化。
組織的利害關係人
企業內部的利害關係人
公司在營運方面具有影響力或配合公司策略,使其得以營運的人,如董事會、高階管理階層、員工等。
員工組成的公會也屬於重要的一環,企業為了長久生存,在經營面臨困境時常會選擇刪減人事成本,導致利益被損害的公會抗爭
企業外部的利害關係人
不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但在產品、營運狀況、財務表現等方面有要求的權利,如顧客、供應商、股東、債權人等。
任何對於企業有所影響並互相交流的個人及團體,任何與企業有利害關係者,稱為公司的利害關係人。
一家具有倫理精神的企業,因該在任何情況下盡力保全利害關係人應得的利益。
企業倫理概論
企業內部衝突
當員工對於個人利益的重視高於企業利益及道德感時,不道德的事件便會出現。
企業外部衝突
常造成的外部利益衝突源自於公司為了極大化股東權益,犧牲除了利益以外的事項,如顧客權益、產品品質、自然環保保育。
員工與企業之間得雇傭關係乃是長期的契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