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阿德勒心理治療 (治療步驟與技術 (製造不同:使用的技術 (逮到自己, 踩當事人痛腳, 矛盾意象法, 按鈕法, 彷彿我就是, 避開陷阱, 立即性,…
阿德勒心理治療
治療步驟與技術
階段二:評估個體的心理動力(主觀晤談、客觀晤談,包括家庭星座、早期回憶、生活型態、私人邏輯、找出破獲行為或錯誤邏輯)
階段三:鼓勵自我了解與領悟(用詮釋與面質,讓當事人對自己的生活型態有所覺察,看到行為背後隱藏的動機,也看到行為的不良結果)
階段一:建立合宜的治療關係(給予適當的鼓勵)
階段四:重新定向與再教育(鼓勵改變,增強當事人的正向改變)
鼓勵
個體產生困擾、功能失常,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挫敗
正確使用「鼓勵」的技術可以協制個體克服挫敗感
製造不同:使用的技術
逮到自己
踩當事人痛腳
矛盾意象法
按鈕法
彷彿我就是
避開陷阱
立即性
給建議
外化
運用故事與寓言
早期回憶分析
生活型態評估
鼓勵
重新編排
訂目標與承諾
給家庭作業
結論與摘述
主要概念
人格的統整與模式
重視人格的整體觀,全人概念
重視個人的社會/人際關係,脫離了脈絡無法充分了解人,必須在家庭、文化、學校與工作等社會脈絡關係中,才能完全被了解
目標導向的行為
以目的論取代決定論
理想自我導向
追求意義的力求卓越
克服自卑追求卓越,期間的動力機制即是補償
追求優越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實,他並非企圖要比別人更好,也不是一種傲慢或跋扈的傾向、或對我們的能力與成就洋洋得意,而是指朝向完美的趨力
「追求完美、力求勝任,以克服自卑感」,是人的天性
生活型態(風格)
沒有任何兩個人的生活方式是完全相同的
利社會型
壓榨型
討好型
迴避型
社會興趣與社群感
許多的困擾來自害派不能被自己所重視的團體所接納
個人透過對社會福祉的貢獻而產生自尊和被重視感,另一方面,也因為服務社會,而正向補償了原有的自卑感
意指個體知覺到自己是社群的一份子,以及個人面對社會事務的態度
Adler要我們完成三項生活任務
與人建立友誼(社會任務)
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愛情—婚姻關係)
奉獻社會(職業、任務)
Dreilurs與Mosak又加上兩項
與自己安然相處(自我悅納)
發展自己的精神層面(包括價值觀、意意感、生活目標及我們與宇宙的關係或稱天人關係、宇宙感等)
對現實的主觀知覺
主觀的現實包含了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等
個人所認定的生活良窳,遠比真實的生活來得重要
採用現象學取向,試圖由當事人的主觀參考架構來了解他對外界的看法。重視人們知覺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
家庭星座
探討當事人在家中心理地位以及與家人之間互動的情形
手足關係及個人出生序影響個體知覺家庭互動的因素之一
Adler界定五種心理地位:長子、次子、中間子女、老么及獨子
人性觀
社會興趣
整體觀
目的論
認知論
自主論
「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一種正常感覺
人一出生就面對自卑,是人努力創造的泉源
治療歷程
治療者功能
全面評估當事人的功能,用問卷蒐集家庭星座資料,包括父母、手足間的關係,描繪當事人的早期社會生活
運用早期回憶為診斷工具,反應目前的信念、態度與偏見,找出當事人生命中重要成就與所犯錯誤
阿德勒學派諮商員深知當事人所以會沮喪、失能,是因其錯誤的心念、偏差的價值觀與無效或自我破壞的生活目標所致
整個過程稱為「生活型態評估」
當事人在治療的經驗
當事人要專注於自己渴望現實的生活形態與結果為何,成為行動藍圖
探索私人邏輯,亦即有關自己、他人與生命的看法,是建構個人生活型態的哲學基礎
當事人在治療者眼中不是病患,而是受挫、沮喪,因此不斷鼓勵當事人,改變是可以成功的
治療目標
人格成長模式,強調個人的功能與健康幸福,而非疾病模式
治療者與當事人的關係
平等合作、互助尊重的治療關係
與當事人發展出相互信任與尊重的關係,為了達到此目的,需建立一種平等的關係
介紹
放下過去-接受現在-選擇未來
當我們可以放下過去,往後的種種就不會再糾纏自己
誰都不能代替你過自己的人生,也不能代替你解決問題
重要的不是你有些什麼,而是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東西。你不需要變得特別,只要接受現在的自己;你不必被過去羈絆,因為人生永遠都有選擇的可能性
當我們知道人生是自己創造的,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學習採取行動,讓改變就此發生
太在意別人的觀感,或許贏得了所有人的喜歡,但這樣假裝或勉強自己,人生就會失去方向,活得很不自由
你不必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而是該為自己主動選擇的人生好好負責
過你想要的生活,盡量不要被他人的想法干擾,也不必強求周遭的認同
Alfred Adler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
其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