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3、林水波、張世賢教授:針對未來為能付諸行動解決公共問題,發展中肯且可接受的方案之動態過程。 (四、政策執行 (吳定:是使政策方案經過合法化後,擬…
-
實務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將研究者視為相互參與、相互影響的,因此,行為必須在現場中觀察,並由實際工作者自己研究,這種觀點開啟了「教師即研究者」的實施。實際上,「教師即研究者」的推動力,來自Stenhouse 所提倡的「課程發展歷程模式」(蔡清田,2000),是支持和激勵實務行動研究的一個主要來源
-
-
-
-
-
-
2、缺點:忽略心理因素,強調獎金,抹殺人格尊嚴。
☆(工具理性 VS.實質理性) 對於早期組織理論將「效率」視為至高無上的價值,Waldo(1948)提出下述警語:「效率本身不應該是一項價值,而應該透過其所服務的目的來 賦予其意義。」亦即,效率代表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公部 門行動者不應拘泥於追求工具、手段的效率性,而應關注有關價值、目標的 實質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面向。
-
-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一、行政的意義
1.雷登(E.N.Gladden):行政為第二古老事業,第一古老為巫教。
2.廣義行政為:立法與執政,包含受執政指揮的行政,而狹義為:政務系統的執政,事務系統的行政。
3.歷程:
政治
-
二、古德諾(F.Goodnow)主張「政治行政分立論」,認為「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為國家意志的執行」,行政包含於政治之內,政府比行政層次較高。
管理
- 費堯(H. Fayol)在其所著「一般管理及工業管理」一書中,認為:「行政就是計劃、組織、 領導、協調、考核監督等(P、O、C、C、C)五大功能表現。」;又列舉14項管理原則:專業分工、指揮統一、層級鎖鏈、權力集中、權責相當、紀律嚴明、目標一致、組織至上、酬勞合理、行事有序、公平公正、積極進取、人事安定、團隊精神。
2.「行政學之父」張金鑑於1935年著有第1本有關公共行政論著為《行政學的理論與實際》,以「15M」來說明行政的意義:即目標(Aim)、計畫或方案(Program)、人員(Men)、金錢(Money)、物材(Materials)、組織(Machinery)、方法(Method)、領導(Command)、激勵(Motiv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士氣(Morale)、協調(Harmony)、時間(Time)、空間(Room)、改進(Improvement)。
-
-
-
P(Planning) 「計劃 」, O(Organizing)「組織」, S(Staffing)「有效管理組織的人員」「用人」, D(Directing)「指揮或領導」, CO(Corrdinating)「協調」,R(Reporting)「報告」,B(Budgeting) 「預算」。
-
- 與公眾有關的事務,須由政府或公共團體來處理者。2. 涉及政府部門的組織及人員。3. 政策的形成、執行、與評估。4. 運用管理的方法以完成政府機關的任務與使命。5. 以公共為基礎的管理藝術。6. 以達成公共福祉及公共利益為目的
-
公共行政的界說分析
一、學者羅聖朋 ( Rosenbloom ) 在其所著《公共行政 : 管理、政治與法律在公部門中的瞭解》( Piblic Administration :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Politics,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 一書中指出,「公共行政」為 : 使用「管理」、「政治」和「法律」的「理論」與「過程」以實現「國會」、「總統」和「司法部門」的「命令」,來為「社會整體」或「社會部分」提供「管制」 與「服務」。
二、學者夏福利茲和羅素 ( Shafritz & Russell ) 另外在其所著《簡介公共行政》( 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 一書中,更加上「職業」的「觀點」讓「公共行政」之「界定」更加「周延」,茲將此四觀點,略述如下 : ( 引自林鍾沂 :《行政學》2001 : 2~20 )
-
-
-
-
-
-
C. 獎懲分明
(3)1911 年《科學管理原則》(Principl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提出四項原則,分別為「以科學方法替代經驗法則」、「以科學方法甄補人才,並加以訓練」、「合作」、「分工與責任」。
-
-
-
-
(7)預算(budgeting, B):組織內部有關財務運用的活動。
-
- 加森(Garson)與奧爾門(Overman)在「公共管理」(1991)一書中,認為隨著環境的改 變及價值理念的變遽,
傳統上以「POSDCORB」一字代表行政管理的七項主要功 能;業巳轉化為「PAFHRIER」。
-
-
-
-
-
-
-
-
-
-
-
- 在政策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角色,並為政治過程的一部分。
-
-
-
-
-
-
-
-
-
-
-
-
-
-
-
- 提出「政府功能」日益擴增複雜→ 導致「行憲」比「制憲」愈來愈「困難」。
3.「行政」的「領域」是「企業」的「領域」 → 意即「行政」應從「政治」的「即興之作」與「爭執」中「掙脫出來」,強調「行政」應向「企業」學習;強調「價值中立」→「政政」與「行政」二分,「行政」不應受到「政治」的「干擾」以類似「企業」的「方法」來「經營憲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計畫(planning, P):擬定欲完成的工作大綱與方法,以達成組織目標。
(2)組織(organizing, O):建立正式的權威結構,對各工作部門進行安排、界定、協調。
(3)用人(staff, S):包含所有人事作業:選拔、任用、訓練、 福利、薪資等。
(4)指揮(directing, D):權責的分配,指揮(命令)-隸屬(服從)系 統的設定。
(5)協調(Coordinating, CO):組織中垂直、水平方向的工作聯繫調整。
(6)報告(reporting, R):使組織成員知悉組織的進展狀況。包括:工作績效與業務進展的記錄、分析、審查、評估等。
-
-
-
1相對於傳統理論時期的行政管理功能,葛森(g. D. Garson)與歐培曼(e. S. Overman)指出,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論觀點下,行政管理功能應轉化為’PAFHRIER’, PA(政策分析)、 F(財務管理)、HR(人力資源管理)、I(資訊管理)、ER(對外關係)。(吳定等,1998:70)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