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完形治療 (基本概念 (剝洋蔥似的人格 (第一層:社交禮儀層(虛偽層) (以刻板印象極不真誠的方式與人互動), 第二層:角色層(恐懼層)…
完形治療
基本概念
剝洋蔥似的人格
第一層:社交禮儀層(虛偽層)
以刻板印象極不真誠的方式與人互動
第二層:角色層(恐懼層)
認為會有災難的恐懼
第三層:進退兩難(僵局)
常有死寂的感覺,覺得一無是處
第四層:內爆層
揭開內在的防衛,接觸到真實的自我
第五層:外爆層
脫去虛假角色和藉口,釋放原先為了非真實我所佔據的大量能量
人性觀
逃避責任,不願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處理
移去環境支持轉為自我支持
協助當事人
體驗當下、增加覺察
改變的悖論
越不想當自己,越是會停留在原地無法改變
當下
現在式
是完形治療中最重要的時態
力量存在當下
「什麼」和「如何」
取代為什麼,鼓勵當事人以
現在式對話
將過去待到現在來處理
接觸與抗拒接觸
有效的接觸:自然與他人互動時,不會因此失去自己
抗拒接觸:避免經驗此刻的防衛方式
內攝
Introjection
將別人的價值觀和信念,不加思索的全部接收
投射
Projection
將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轉移到別人身上
迴攝
Retroflection
把想要對別人做的事,轉回給自己。
罪惡感常是憎惡的迴攝
偏離
Deflection
人們意圖用過度的幽默而不表達自己的想法,來避免接觸
混淆
Confluence
認為盲從他人是很安全的
接觸:透過看、聽、嗅、觸及行動形成
自我面貌
主觀認定
心靈自我
外在形象
能量與能量凍結
能量凍結:一種抗拒方式
鼓勵當事人充分探究緊張狀態,而不是要當事人克服這些症狀
對人的假設
人是整體的(外、中、內在zone:
身、心、靈
)
中間zone:分析、思考、想像、判斷
內在zone:情緒、身體內在感覺
外在zone:視、聽、觸、嗅、味覺
各部分應是相通的
未竟事務
unfinished business
未完成事務是過去未經表達,而明顯保留在記憶的感覺
治療過程
完形治療技術
倒轉技術
重新肯定及接受自己的「陰暗面」及「陽光面」
協助當事人接受某些原本想要否認的人格特質
預演練習
內在的預演消耗很多能量
邀請當事人大聲地預演
繞圈子
目的:面質、冒險、開放自己、實驗新行為以促使成長
誇大練習
協助當事人對於自己的身體語言更能覺察其中的訊號
重複地誇大自己的動作或姿勢,往往能強化行為背後隱藏的意義
對未來的投射
設計來幫助當事人表達並澄清自己所關切的未來課題
透過心理距釐清自己的期望
將某預期事件帶到當下並將之演出
停留在感覺中
鼓勵當事人停留在他們的感覺中,以鼓勵進入更深的感覺
空椅法
角色轉換
探索「重要他人」會怎麼想、如何感受
J. Moreno為心理劇的創始者,最先使用空椅法
完形取向對夢的工作
藉由轉換自己成為夢的每個部分,盡可能引出對話
夢是通往
統整
的大道,也代表著
未完成的狀態
,或
個人內在掙扎的狀態
不分析、全是夢,而是真實地演出夢境
內在對話練習
優勢我
top-dog
挑惕的父親
「應該」及「必須」令人困擾
正值、權威、道德、命令、跋扈及操縱
劣敗我
under-dog
無助的受害者
被動、無需負責、尋求藉口的一面
表現出不得已的自衛、對人抱歉、無助、軟弱、無力等
治療目標
獲得肯定
對行為負責任
承擔自我責任
增加內在支持
增加自我察覺
能請求協助
治療者功能與角色
分享觀察
創造當事人願意實驗新方式的氣氛
設計實驗
邀請當事人成為
行動夥伴關係
引導及催化
當事人在心理治療中的經驗
調適:有選擇的機會
同化:學會影響環境
發現:有新領悟、新看法
重在「
經驗
」情緒
同理與經驗情緒不同
同理反應:這件事讓你很難過
引發經驗情緒說法:我看到你掉眼淚,此時發生了什麼?你正感受到什麼?
情緒宣洩和經驗情緒不同
諮商員任務
注意非語言、語言的不一致
注意隱喻
注意非語言、語言
提問題:安全且輕易將問題拋給諮商員,
將問句改為陳述句
你說:用「你」來遠離真實經驗帶來的不安,
以「我」取代「你」
否定力量的言語:「但是」之後所說的都是廢話
隱喻
它說:以「它」來逃避「我」所面對的問題,
以「我」取代「它」
傾聽當事人的語中玄機
進行創造性實驗
治療者與當事人的關係
治療者的經驗、覺察和知覺為治療歷程的「背景」,
當事人的覺察和反應是治療的主題
治療者願意表達自己的觀察、分享個人經驗、生命故事或當下經驗及感覺
「我與你」
的關係
治療程序
諮商員
避免以命令方式引導實驗
。若
當事人想停止就停止
,權力在自己身上
程序:
表達
區辨
肯定
整合
與治療者建立信任關係
注重當事人使用語言的例子
有些當事人說話時會加修飾語,加以否認,以減弱個人力量
請看前面注意非語言、語言
導論
存在/現象學取向
及
歷程導向
為基礎
從
個體與環境互動
關係脈絡中
關係取向完形治療
relational gestalt therapy
支持、接納、同理心、相互對話與提供挑戰
經驗式治療取向
,治療目標不是分析,而是
與環境的接觸與覺察
完形治療的優點與限制
完形治療的限制與批評
有些技巧難以進入狀況
技術導致強烈情緒表達,若未探索則形成未竟事物,且違反倫理
過度重視自我負責
舊有的完形治療過於
強調面質
、
忽略人的認知因素
、過於強調
技術使用
對多元文化的貢獻
協助人們統整內在的兩極
用
非語言的方式
強調沒有被說出來的內容
完形治療的貢獻
不是引導當事人,而是增加當事人的覺察
是治療為
存在的交會
,主張
過程導向
傾向整體觀,經驗中的每個部分都要一視同等
強調直接體驗和行動,以行動為基礎
注意當事人語言和非語言訊息
為創造性取向,由
談論轉而行動及經驗
把過去事件的種種
帶到當下
將
夢
是為自我投射的觀點
把衝突與掙扎帶出來
應用於多元文化諮商上的限制
對保留情感文化的當事人是非常危險的
何謂完形gestalt?
完形gestalt是德國字,
原意為形狀、圖形
人類對事物知覺並非根據事務的各個分離片段,而是以
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為單位
基本原則
影像形成歷程:
主體與背景
有機體的自我調整
場地論
整體不大於等於部分的總和
整體論
形象與背景會互換
重要人物
Frederick Perls
(1893~1970)
主要創始者和發展者
將佛洛伊德的心理理論和
身體理論
統整為一
強調「
身體的活動
」
重視身體感覺或身體語言,
語言「景」、身體「形」
語言意識性高,身體卻是潛意識的
潛意識比意識更誠實,察覺「
身體感受或非語言表現
」
把內心所想付諸實現
,為生理層面的重新框架
主張放棄理性
,去傾聽身體感覺
Laura Posner Perls
(1905~1990)
在美國推展
Laura重視
接觸及支持
,Fritz重視
察覺
強調
人與人互動
及
人對環境反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