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新加坡公民教育 (關於新加坡 (• 城市國家, • 歐亞交通樞紐, • 經歷100多年英國統治, • 語言…
新加坡公民教育
關於新加坡
• 城市國家
• 歐亞交通樞紐
• 經歷100多年英國統治
• 語言:漢語/英語/馬來語/坦米爾語
• 兩百多個民族
• 75%華人
•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
台灣&新加坡背景比較
相同點
• 政治→華人掌權
• 文化→被殖民、繼承儒家文化
• 地理→海島國家
• 國際局勢→面對周遭國家政治及經濟方面等壓力
相異點
• 台灣自由主義v.s.新加坡社群主義&個人主義
新加坡公民教育歷史
英國殖民時採取放任態度
1959宗教課程為主,實施“倫理”科教學
1978~1979“生活與成長””好公民“課程並採母語教學
1989~1991把儒家倫理加入道德教育課程
1997“國民教育”培養多元文化體認與國家認同
2000後仍以道德教育為主
新加坡公民教育特色
• 重視多元文化
原因
新加坡包含眾多族群
目標
容忍文化差異
建立多元文化社會
消彌種族間隔閡
施行
各族學生混合編班
融入多元文化價值
各族人民教育機會均等
例:小學階段之公民與道德課程綱要
• 重視道德教育
原因
華校的儒家經典
馬來文學校的可蘭經
皆強調修身以及培養良好品德
英校宗教教育
目標
對抗西方頹廢價值觀(個人主義,忽視家庭等)
就由道德推廣整合各族群以建立共同價值觀
施行
禮貌運動/推廣華語運動/敬老週運動
• 強調國家認同
原因
非單一種族以及無主要宗教以至於沒有主導的意識形態
目標
致力於不同族群中的國家認同
施行
新加坡民族主義
新加坡族等詞彙出現
發表“共享價值”白皮書
結論
(一) 其多元之文化型態,影響其公民教育之實施與規劃。
(二) 新加坡公民教育相當重視道德教育,以維持政治穩定與社會安定。
(三) 透過公民教育形塑不同民族對「新加坡」的國家認同。
延伸概念:功利主義
創立者:邊沁(Jeremy Bentham)
道德的最高原則是幸福的最大化,就是追求快樂扣除痛苦的最大總和;凡是能將功利最大化的,就是正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