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抉擇理論/現實治療 (導論 (現實治療建基於抉擇理論之上 (現實治療(reality therapy):提供一套訊息傳出系統來幫助當事人更有效地掌控…
抉擇理論/現實治療
導論
現實治療建基於抉擇理論之上
現實治療(reality therapy):提供一套訊息傳出系統來幫助當事人更有效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抉擇理論(choice therapy):解釋人們為何及如何發揮功能
相信所有當事人的潛在問題都相似的
陷入目前不滿意的關係中
缺少一般的人際關係
困擾來自於無法與人建立情感連結、無法與人親近、無法與生命中的任何一人有滿意或成功的關係
治療者須引導當事人達到一個滿意的關係
越能與他人產生連結,越有可能經驗到快樂幸福
當事人選擇的行為是為了處理一種不滿意的關係造成的挫折
Glasser主張非保險需要,不應該將當事人標籤為一個診斷類名
Wubbolding教導諮商員要遵守精神醫學診斷準則與標準治療程序及精神藥物之使用
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教導當事人如何在生活中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時做出更有效能的選擇
治療基礎是建立彼此滿意的關係
適用範圍廣泛
治療技術與程序
現實治療與實施
可視為諮商的循環:創造一個諮商環境+實施特定的程序以改變行為
諮商的藝術:將這些成分編織在一起,讓當事人評鑑其生活即決定朝向更有效的生活方向前進
和當事人建立工作同盟→改變計畫
現實治療取向治療者的使用原理原則一樣,但在應用時會依不同的諮商員風格及個人特質而定
以漸進的手法來使用
諮商員要為每個當事人量身訂做方法
諮商環境
兼具支持性與挑戰性
缺乏良好治療關係便無法完成WDEP系統工作
在非評價、非責備、非抱怨的關懷環境中學習去創造一個滿意的環境
導致改變的程序
人類若在這些情況下是有動機改變的
確信目前的行為沒辦法滿足他們的需要
相信可以選擇其他行為使自己更接近所要的
找出並定義當事人想要及不滿意的關鍵→鼓勵當事人聚焦於可控制的部分→聚焦在如何做更好的選擇→探索可能的選擇
一旦當事人做了改變即是他們的抉擇
WDEP系統
用來幫助當事人探索其需要與有可能做到的事,並自我評估可能的機會
期盼、需求與知覺(wants, needs, and perceptions)
探索各種期盼、需求與知覺
所有期盼都與五大基本需求有關
關鍵詢問:你要什麼?
讓當事人定義出自己的期盼是什麼及想要得到什麼
當事人有機會探索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面向
關鍵的問題有助於當事人獲得領域並作出計畫進而找出解決方法
過度詢問可能讓當事人產生抗拒與防衛
方向及實行(Direction and doing)
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透過學習更好的方式去獲得他們所要的
協助當事人做一個更能滿足需求的抉擇
充分知覺和改變目前的完整行為
傾聽當事人對正在做的事情有關的感覺
鼓勵當事人改變他們所做所想來採取行動
只集中在討論感覺上而非和他所做、所想的加以連結以免產生不良的後過
自我評鑑(Self-evaluation)
Wubbolding深信當事人的物通常都與某個重要關係相關
問題根源大都是當事人無法從關係中獲得滿足
評鑑每個完整行為的成分
面質當事人行為結果、改善當事人判斷他們行動的品質及協助他們做有效的抉擇
計劃與行動(Planing and action)
協助當事人確認具體的方式
滿足他們的需要和需求
創造及玩淨化的過程可使人們對他們的生活獲得有效的控制
諮商員和當事人一起工作設計行動計畫
所得的結果對與當事人共同生活的那一些人會有什麼影響
好計畫的本質─SAMIC
簡單(simple)、可獲得的(attainable)、可測量的(measurable)、立即的(immediate)、合作參與的(involved)、可控制(controlled by the planer)、承諾(committed to)、持續去做(consistently done)
計畫必須在每個當事人的動機及能力可及的範圍內
計畫必須包含積極正向的行動,用詞必須符合當事人意願
鼓勵當事人發展計畫
有效的計畫事可重複且可每日實踐的
以過程為主的活動
當事人要和治療者一起評估其計劃是否可行
用文字記錄
有效的治療可以是觸媒,催化當事人自我引導,為生活負責
當事人會確認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並做出自我評鑑
即使當事人在執行行動計劃時並不順利,治療者也要堅持不放棄當事人
在團體諮商中的應用
強調人際關係、提供成員探索的機會
透過團體內形成的關係來獲得滿足自己內在需求的方式
檢視自己正做什麼,以釐清自己的行為
在兩次團體間要自己去完成回家作業
領導者不會給建議,而是會持續挑戰成員
一有改變出現治療者便會提供一個架構
採取不同於以往的新行為,改變才會發生→成員要採取主動的態度
治療歷程
治療目標
協助當事人和其希望能進入個人獨特世界者接觸或重新接觸以滿足歸屬與愛的需求
協助當人學會更有效滿足所有需求的方式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治療者是老師,當事人是學生
挑戰當事人檢討和評量現在的所作所為
協助當事人評估自己的行為方向、特定行動、期望、知覺、承諾程度、新方向的可能性與行動計畫
要努力看出有希望的部分
像是辯護律師或始終站在當事人這邊擁護他的人
當事人在心理治療中的經驗
重點在於行動
一旦當事人改變現在的行為,感覺和想法就會跟著改變
自我評量
治療關係
治療同盟、融入的關係
治療關係很重要
當事人須知覺到治療者是學識豐富且技巧成熟的人
明確訂出可以讓諮商員塑建出能與當事人真誠投入的心理環境之作法
主要概念
人性觀─抉擇理論(choice theory)
人天生具有的五個需求驅動:生存(自我保存)、愛與隸屬、權力(內在控制)、自由獨立、快樂安寧
人個人都有五種需求,但程度不同
基本假設:人是社會性的生物,所以有彼此接納與關愛的需求
愛與歸屬的需求是人類基本需求也是最難被滿足的
當我們心情不好就是這五個需求中有一個或多個未被滿足
因為有些無法自己滿足的需求→獨特世界(quality world):人心中的理想世界、完全由自己的需求與理想設計出來
內在的相簿(picture album):存放著最能滿足個人需求的最佳方法
抉擇理論對行為的解釋
所有人做過的是都是行為的表現
行為皆屬於內在動機與選擇→行為是有目的性的
完整的行為(total behavior)=行動+思考+感受+生理
強調思考與行動
Glasser認為憂鬱、頭痛、憤怒等是完整行為的一部分,須以動詞型態描述
現實治療的特徵
有重要意義之人際關係在個人情緒健康上的角色越來越重
治療聚焦於當事人自己認為不滿意的關係
諮商員若和當事人討論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是無意義的
基本假設:你所能控制的人就只有自己
強調抉擇與責任
對自己的行為更有掌控力時就必須為選擇負責
焦點在不同選項與抉擇
拒絕移情:將移情視為治療者和當事人同時逃避負起目前狀況之責任
將治療聚焦於當下
Glasser同意人類是過去的產物,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
格言:過去可能對現在的問題有所影響,但過去不等於問題本身
人只能夠在當下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
避免聚焦於症狀:只要當事人願意改善任何一個無法滿足需求的關係或基本需求的挫折,那麼這些症狀立即會消失
挑戰傳統心理疾病觀點
Wubbolding強力支持要有創意地運用DSM-5的標準處理程序
Glasser主張心理藥物對個人的生心理狀況都有副作用
Wubbolding:現實治療是一種心理健康系統
多元文化觀點
優點
尊重當事人文化價值,協助當事人探索如何同時滿足自己及他人目前的行為
可以決定他們涵化主流文化的程度
以普世原則為理論基礎→適用於每個人
關係是所有文化的共同議題
能提供當事人一些方式讓他達到他想要的改變
採取正向的步驟
缺點
沒有考慮到當事人日常生活有負面影響的現實環境
對幫助人們表達所遭遇的環境與社會問題的興趣不大
過分強調當事人可以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有些當事人會非常抗拒明白說出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