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認知行為治療 (Aaron Beck& Judith Beck─認知治療(CT) (簡介 (理論假設 (可用內省來探索當事人的思考過程,…
認知行為治療
Aaron Beck& Judith Beck─認知治療(CT)
簡介
奠基於實證研究
注重教育與預防
連結衡鑑、概念化和治療策略
幫助當事人意識到並改變負面思考治療才有效
負面認知三元素(negative cognitive triad):自我批判、悲觀主義、絕望感
理論基礎:人如何知覺和定義自身經驗決定了他的感覺和行為
理論假設
可用內省來探索當事人的思考過程
當事人的信念具有高度的個人意義
意義是由當事人探索而非由治療者教導或詮釋
認知治療的基本模型(generic cognitive model)
能描述所有適用於認知治療的原則以治療憂鬱、焦慮及各種問題
原理
心理壓力被視為人類正常適應機能的誇大
錯誤訊息處理是情緒和行為適應反應誇張化的主要原因
用錯誤或扭曲的方式思考事情也會感受到扭曲或誇張的情緒或行為反應
常見的認知扭曲
獨斷的推論(arbitrary inferences):沒有充分且相關的證據便隨便下結論
選擇性的抽象化(selective abstraction):以整個事件中的部分細節下結論,而忽略了其他訊息,失去整個內容的重要意義
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符合A事件的極端信念推論到其他事件或情境中
誇大或貶低(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過度強調或貶低事件的重要性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即使沒有任何理由,也會將外在事件與自己產生連結
標籤化(labeling)或錯誤標籤(mislabeling):以過去的缺點或錯誤來建立自我認同
二分法思考(dichotomous thinking):把經驗分類為不是...就是(either or)的極端
所有情緒和行為的失調都伴隨著有問題的特有信念
信念的改變可以造成行為和情緒的改變
如果基本信念不改變,未來面對壓力和失望時這些焦慮和憂慮的感覺就會再發生
基本原則
將心理問題是為適應性反應的誇大,而知覺扭曲是其原因
有高度心理教育性質:覺察並改變不真實想法和適應不良的信念
高度合作性
目標為幫助當事人學習實際可用的技巧來改變思維、行為和情緒並維持
認識失功能的想法→批判性檢驗思考過程→學習應用特定解決及處理問題的方式
著重現在的問題
CT和REBT的不同
治療方法與風格
CT
以開放式問句幫助當事人反思個人議題並建構自己的結論
協助當事人辨別自己的錯誤概念
合作經驗主義(collaborative empiricism)和當事人合作檢驗認知
治療性的改變來自於當事人在治療過程中蒐集各種相互矛盾的證據
REBT
指導性、說服性、面質性,注重治療者的教學角色
建構理性思考模式,幫助當事人確認和駁斥非理性信念
Ellis和Beck的理論假設
Ellis
致力於說服當事人其部分信念是非理性的且不能有效運作的
Beck
陷入困境是因為使用不實際的規則來標籤、解釋和評估事件,或是因他們不適當或過度地使用這些規則
失功能信念是不理性或太過絕對、廣泛或極端時,才是有問題的
當事人信念較不正確或不理性並要求當事人進行行為實驗去檢驗信念之正確性
治療關係
Rogers個人中心取向的核心治療情境是必要的
,但並不能充分地達到最大治療效果
治療師功能
催化者、引導者
持續積極細心地和當事人互動,幫助當事人建構出經得起考驗的假設
教導當事人成為自己的治療者
當事人
主動的角色
自己找到想法中扭曲的部分、摘要治療歷程中的重點、合作設計出當事人願意去執行的家庭作業
自我探索的角色
治療假設:由當事人自己發起、了解、覺察、努力而理解,常能為當事人的思考和行為帶來持續性的改變
認知治療的應用廣泛
認知技術的應用
應用技術幫助當事人為生活事件作新的替代性解釋
用不同方法激勵當事人朝向他的目標和價值前進
處置的取向:長度與療程依據當事人的診斷及該診斷的處遇計畫有所不同
應用到家庭治療
強調基模(schema)或核心信念(core beliefs)是治療歷程中的關鍵
信念是家庭成員長年以來在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同想法
Albert Ellis─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
簡介
強調思考、判斷、決定、分析和行動
基本假設
人們用自己對事件和情境的詮釋造成心理問題及特定症狀
認知、情緒、行為的運作與互動
情緒主要來自信念、評價、解釋及對生活情境的反應
治療過程中當事人學習到一些技術來找到並駁斥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
像是教育過程(educational process)
影響REBT的理論
Adler─REBT的先驅
Horney─專橫的必須(tyranny of shoulds)
斯哆葛學派的Epictetus─人並非被某事本身困擾,而是對事件的想法
主要概念
對情緒困擾的看法
非理性想法在兒童時期從重要他人身上習得
透過自我暗示(autosuggestion)和自我複誦(self-repetition)強化自我挫敗的信念
責備是大部分情緒困擾的核心
學習無條件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內化的三個基本的必須(three basic musts):獨斷、絕對性的自我要求與命令
我必須做得好,並得到別人的愛與贊同
別人必須公平、善良、體貼地對待我
這世界和我的生活情境必須舒適、令我滿意且公平合理、能提供我生活中任何想要的東西
ABC理論架構
理解當事人的感覺(情緒)、想法(認知)、事件(事實)及行為的好方法
A─事實、事件、行為或態度;B─信念;C─結果
B才是導致C的主因
REBT的重點在於改變非理性信念
D駁斥(disputing)─幫助當事人向非理性信念挑戰
偵測(detecting)、辯論(debating)、分辨(discriminating)
學習分辨自我挫敗和自助的信念,並和功能障礙的信念辯論
E有效的哲學(effective philosophy)─嶄新有效的信念系統是用健康的想法取代不健康的想法
治療歷程
治療目標
教導當事人將失功能的情緒行為改變成健康的情緒和行為
幫助當事人達成無條件自我接納、接納他人、接納生命
藉由學到更多實際、有用、仁慈的生活哲學來減少當事人的情緒困擾及自我挫敗的行為
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幫助當事人區分實際與不實際的目標及自我挫敗和自我提升的目標
第一步:指證當事人的非理性信念,鼓勵當事人做些和自我挫敗信念相反的事來對抗
第二步:幫助當事人看清是抱持著不合邏輯和不合現實的思考模式才讓情緒困擾得以繼續肆虐
第三步:幫助他們思考和減少非理性想法並提醒只要持續努力就有機會改變
第四步:鼓勵當事人發展理性的生活哲學
當事人在心理治療中的經驗
強調當下的經驗
不重視自由聯想、夢的解析或處理移情
認為移情是來自個案期待被治療師喜歡和讚賞的需求
行為的家庭作業(behavioral homework):經當事人同意,執行正向的行動促成情緒和態度的改變
治療關係
溫暖的關係非必要,但這樣的關係可能會提升治療成效
治療者會提示當事人是基於自己努力而達到進步
治療者接納當事人是不完美的生命
治療技術與程序
實務
多元模式的整合取向
依當事人的需求彈性、有創意地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以確保這些技術能調整到是用於每位當事人
認知方法
直接且具指導式
教當事人如何挑戰
重視思考、駁斥、辯論、解釋、解說、教導
幫助當事人持續改變情緒和行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變他的想法
駁斥非理性信念
執行認知家庭作業
讀書治療法:推薦自助書籍
改變個人語言:用新的自我陳述幫助當事人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與行動
心理教育方法
情緒技術
生動且具促發性
目的是去駁斥當事人的非理性信念
理情想像(rational emotive imagery):想像所能發生最糟糕的事→描述混亂的感受→引導個案訓練自己建立健康的情緒
幽默(humor):情緒困擾常因太嚴肅看待自己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包含情緒、認知、行為三部分
羞恥攻擊練習(shame-attacking exercises):幫助當事人釐清所認為羞恥的事和他們如何定義現實有關
行為技術
常用於短期治療
團體治療
鼓勵成員將團體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重視團體成長和成員在團體內外的一致性
建議當事人體驗團體和個別治療
Christine Padesky─優勢基礎CBT(strength-based CBT)
簡介
Beck認知行為治療的一種變形
強調每次療程中確認和整合當事人的優點以鼓勵個案投入治療中
幫助當事人發展正向特質
概念和正向心理學一致(整合幸福、韌性、利他、正向情緒和行為)
基本原理
治療師應要了解相關的實證知識
當事人被要求觀察和描述其生活經驗中的細節
治療師和當事人合作測試信念
幫助個案發展與建構新的正向方法和世界互動
治療者與當事人的關係
注重合作、積極、聚焦於此時此刻、以案主為中心
個案的盟友、好奇的協助、引導當事人自我發現與成長
真誠關懷、有意願鼓勵個案
請當事人運用想像和隱喻來描述經驗
讓個案了解即使是破壞性行為都有保護自己的理由並試圖調適
應用
古典CBT的更新
幫助個案確認其優點並在有幫助的時機依賴這些優點來引導治療的選擇
建構韌性和其他正向特質四階段
尋找:尋找個案的優勢領域(每天有動力做的活動)
建構:發現進行活動的阻礙及克服策略
應用:幫助當事人創造地思考如何運用個人韌性模式(PMR)於生活問題領域中並維持韌性
練習:重點不再於成功,而是面對挑戰時維持韌性
長期困難和人格疾患新典範
更全面且需要當事人真實地在生活中建構新的感覺、思考和信念
四步驟
概念化老舊的運作系統並幫助個案了解他們為了好的理由做事
建構當事人想要的新系統
使用行為實驗來運作強化新的系統並在必要時修訂新系統
復發管理
Donald Meichenbaum─認知行為療法
簡介
特徵:改變當事人的自我對話
認為自我陳述對一個人行為的影響和別人的說所產生的影響一樣大
基本前提:當事人必須注意到他們如何思考、感受、表現及這些自己的反應對別人產生的影響
為了產生改變必先暫停其行為的內在腳本,才能在各種情境中評估自己的行為
假定壓力情緒是不當思考的結果
自我指導訓練:注重幫助當事人覺察其自我對話以自我敘說的故事
在新思考中融入行為比在新行為中轉變想法還要簡單有效
情緒和想法是相互影響的
治療目標:訓練當事人修正對自己的指示
認知重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治療師和當事人進行自我指導訓練,在角色扮演中練習理想的行為
強調讓當事人獲得實際因應技巧來處理所遇到的問題
行為如何改變
階段一:自我觀察(self-observation)
讓當事人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
自我傾聽的意願和能力
增加當事人對自身想法、情感、行動、生理反應及對他人反應的敏感度
階段二:開始一個新的內在對話(starting a new internal dialogue)
開始尋找可取代這些不適應行為的行為
啟動一系列新的行為
學到精神困擾和自身認知、情緒、行為的交互作用有關
階段三:學習新的技巧(learning new skills)
學會阻斷認知、情緒、行為的負向循環
教導當事人運用他們帶到治療中的資源來發展更有效的因應方式
學會將有效的因應技巧應用在現實生活情境中
壓力免疫訓練(SIT)
將生理上免疫的原理類推應用到心理和行為上
使當事人面對壓力處理有所準備並激發他們改變的動機
亦能處理抗拒改變或復發
訓練階段
概念化教育階段
技巧學習和鞏固階段
應用和維持階段
認知敘事取向對認知行為治療的影響
聚焦於人們對自己和別人所說關於其生活重要事件的故事情節、特性、主題
治療性的工作之一即幫助當事人欣賞建構的真實與他們如何撰寫自己的故事
當事人透過整理這些能夠照亮生命的基模來看待自己、未來和世界
藉由說完剩下的故事來增強當事人的力量並幫助他們發展出具恢復能力的行為
多元文化的觀點
優點
運用個人信念系統或世界觀做為自我探索的方法之一部份
合作取向的CBT提供當事人需要的結構
治療介入能符合每一位當事人的能力和需求
治療過程中無論是讓當事人學習可以具體運用在日常生活的技巧或強調文化對當事人的影響都是在賦權給當事人
治療能夠激發當事人的內在資源和潛能進而促成改變
當事人透過改變來減少壓力源、提升個人力量並建立更有效的技巧以適應所處社會文化和物質環境
缺點
REBT─對依賴採取負面觀點:許多文化認為相互依賴是心理健康的條件
諮商員太快面質必定造成反效果
在崇尚隱晦溝通的文化環境中受到限制
過度強調認知重建,忽略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