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重建主義 (內涵 (歷史淵源 (柏拉圖 (《理想國》(Republic) (烏托邦式 (理想化的政治制度))), 奧古斯丁 (《神之城》(City…
重建主義
內涵
歷史淵源
柏拉圖
《理想國》(Republic)
烏托邦式
理想化的政治制度
奧古斯丁
《神之城》(City of God)
積極的態度
近代學者
前瞻的見識
理想的追求
實踐的精神&科學的方法
教育淵源
杜威思想的影響
1916年出版《民本主義與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以教育為手段
建立民主社會
實用主義
「教育即重建」(Education as Reconstruction)
教育歷程
經驗繼續重組&改造
強調民主精神
Bussler《民主的教室》(The Democratic Class)
教室管理新模式
非暴力是民主的前提
重建主義的實踐基礎
教育是發展民主信仰與忠誠的歷程
尊重團體內差異
關心社會議題
Counts反對社會領域課程中的零碎知識
教育對世界需做透徹的理解
Rugg以統整的方式編輯教科書
以社會議題為核心
培養學生批判思考之能力
教育應結合社會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強調行動與實踐
Bloom認知領域-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
社會重建
學生認識社會議題
實際參與社會
探究真實情境
理念
反對教育適應既存社會
主張教師要有以社會改革為重的理念
教育要撤除奴隸心態
教導學生批判省思、解決問題以及改造社會的知能
課程是助長批判技能的工具,應提供機會讓學生認識新目標及影響社會改變的技能。
教育的啟發
學校與教師角色
教師
知識的促進者
教師應形塑學校課程內容
教師應透過組織銜接學校和社會的鴻溝
教師應承擔強制外塑性質的教育責任
教師應配合社會問題和時代需要等課題
以學校願景和核心目標來發揮學校效能
學校
維持與社會的動態關係
課程
教材
社會問題為中心的課程
文化重建計畫的知識與經驗(cultural reconstruction)
達成社會重建方法的知識與經驗(means of achievement)
文化實體的知識與經驗(cultural reality)
達成社會重建方法的知識與經驗(means of achievement)
採活動方式授課
評鑑
老師與學生參與
學生、社會意識增長時對於課程的改善
教育方法
民主
說服
課程案例
Holtville鄕村高中
共同因素
學生和教師採取文化革新理念,主動探究
對於未來採取計畫的觀點
勇敢面對爭論性的議題
投入社會改造的行動
批判性地檢視社會現狀
Paulo Freire識字解放運動
墨西哥lxtliyollotl方案
時代背景
階段
興盛期
1930-1939
1929年股市崩盤,全球經濟大恐慌
衰退期
1939-1945
戰爭引響
不受主流學派支持
主義主張遭曲解
形成期
1920-1930
始於十九世紀的 ” 社會主義 “ 及 ” 烏托邦概念 “
重振期
二戰過後
融合其他主義之觀點,使 ” 社會重建主義 “ 轉變為 “ 重建主義 ”
發展背景
社會經濟制度遭到破壞
對未來之期盼憧憬
經濟大恐慌
發聲平台
社會先鋒者
代表人物
康茲
George Sylvester Counts
教育無法獨立於社會
學校敢於創造新的社會秩序嗎
批判進步主義敢於進步嗎
民主集體主義
布拉彌德
Theodore Brameld
釐清其他主義之觀點
解釋其他主義與重建主義之之關係
『借用』其他哲學之觀點
魯格
Harold Ordway Rugg
結合理論與實務
以社會問題為基礎發展教科書
概念重建主義
1995年代的「課程及文本」
擴大1970年代再概念化運動的理論範圍
藉助多學門的學術範疇來理解課程
借用Derrida的「文本」一詞將課程以文本觀念取替
文本具有多重的論述閱讀與不同的書寫意義
Pinar「課程即複雜對話」
當課程以「 對話 」運用時,代表符號概念,而非具體可見的制度、教科書或活動方案
1970年代的「再概念化運動」
Huebner(1976)認為課程領域已死
Schwab(1970)認為課程領域垂亡
Pinar(1978)則認為課程領域靜止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