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學生論證的困難點 (學生的學習方式與風格 (內在論證腳本Internal Argumentative Script, 外在論證腳本, https…
學生論證的困難點
-
找不到適當的證據來支持論點(Bell, 2004;Cavegnetto, Hand, & Norton-Meier, 2010)
學習者在進行論證活動時有可能會遇到困難,例如找不到適當的證據來支持論點(Bell, 2004;Cavegnetto, Hand, & Norton-Meier, 2010)。而在線上論證的環境中,學習者有網路故可利用搜尋引擎找尋證據。換言之,網路上的線上搜尋行為與判斷資訊之決策變成為線上論證活動中需要注意的議題
關於網路資訊評判標準(information commitment),Wu與Tsai(2005)提到學習者在搜尋資訊過程中,可以透過各式搜尋策略來引導學習者之搜尋行為,以利他們網路上能夠獲得所需且合用之資訊,同時能夠評估資訊的可信度及可用度。
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
維谷斯基認為,人的發展有兩種層次:實際發展層次與潛在發展層次。實際發展層次就是皮亞傑所謂的兒童發展階段,什麼樣的階段有什麼樣的能力;潛在發展層次則是在大人或同伴的合作下,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者之間的差距,維谷斯基稱之為「近側發展區間」。每個個體的基本能力(實際發展層次)和近側發展區間都不同, 最好的教育應該要考慮到個體的差異,而這也是學校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
-
設計本位研究(Design research, design based research, DBR)為主體的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設計 。
-
從 Brown(1992)的開創性研究開始,「設計為本」研究法( Design Based Research , DBR)逐漸受到學界重視,並強調它適合在教育場域中進行研發工作。強調教育生態並非一些活動、一串事件或一組因素的集合,而是一系列交互作用的系統。
DBR是發展性的研究設計,傳統的實驗研究是實徵性的研究設計,從圖2可以看出兩者研究設計之差異,在設計為本研究當中,理論和實務的相互關係是複雜且動態的。實徵研究試圖在單純、控制的情境中,直接應用理論去看一個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但不足以解決現實世界的複雜問題;反觀設計為本研究法,則是試圖在真實世界中,針對一個存在的問題或想要造成的改變,測試所設計的介入(intervention)是否實際且有效,因此需要實務工作者和各種不同的教室情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情形,逐漸的釐清研究問題和可能解決方法的特徵,它是一種逐步接近、持續演化出介入想法之反覆循環歷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