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2 企業倫理 (4.企業倫理發展史 (1960年代 (反商業浪潮興起、消費者意識抬頭, 消費者的四項基本權利:選擇的權利、知道真相的權利、要求安…
CH2 企業倫理
1.企業倫理概念
定義
以企業為主建構出一套適當的倫理規範
企業在獲利的前提下,要先維護好利害關係人的權利
內涵及重要性
須將符合企業精神的倫理標竿融入營運之中
由高層以身作則,基層員工才會跟著實踐
企業如果缺乏道德會造成民眾的不信任
2.組織的利害關係人
企業內部
對公司營運具有影響力的人
高階管理階層
員工→工會
董事會
企業外部
不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但對公司的產品、營運狀況、財務表現、環境等方面有要求的權利
顧客
供應商
股東
債權人
3.企業倫理的衝突
企業內部
企業整體利益
員工個體利益
企業外部
關聯者:外部利害關係人
常見的外部利益衝突→公司為了
極大化股東權益
,犧牲顧客的權益或產品的品質
4.企業倫理發展史
1960年代以前
從神學或哲學的角度出發
精神層面要求企業要有商業道德,卻沒有約束效力
1960年代
反商業浪潮興起、消費者意識抬頭
消費者的四項基本權利:
選擇的權利、知道真相的權利、要求安全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
(甘迺迪總統發表)
不符合社會正義的舉動會被視為違法
1970年代
企業倫理成為新興學科
水門事件之後,大家把集中力放在政治倫理上
1980年代
企業倫理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
政府減少規範,讓企業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自由競爭
1990年代→至今
讓企業進行自由貿易,另一方面政府會介入有關健康的社會議題
2000年後,僅以「合法」來約束企業已經不夠,企業必須進一步以正直與誠實的價值觀來約束自己
5.企業倫理決策模式
影響企業決策的因素
倫理議題強度
:當決策者對企業倫理的認知愈強,則倫理的強度也愈強
個人因素
: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信念及原則
組織因素
:指組織內部的人彼此互相影響,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
機會
:針對倫理及布倫理的規範或限制
企業倫理決策的順序
1.定義企業倫理問題與所遇困境
2.分辨利害關係人的義務及原則
3.對倫理困境做省思
4.擬定決策的行動方案
5.倫理的評估與衡量
6.諮詢他人與自我檢討
7.選擇行動方案
8.實際行動
9.評估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