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毛概第三周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根据 (主要矛盾:需要与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 阶级关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毛概第三周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根据
主要矛盾:需要与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
阶级关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力,建设工业国
中国在工业化没有实现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治制度(1954宪法):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
生产力(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
生产关系(国民收入结构):公有制占92.9%
时事标志:改造完成(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伟大胜利;
毛泽东等人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社会性质
过渡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2: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1953-1956:
1.工业化建设
2.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矛盾
经济构成
1952:国营经济主导,个体经济为主体,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阶级构成
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
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国营经济、私营经济)
发展前途
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提升: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私有制主体地位提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主要内容
过渡时期(10-15年),“一化(建设、主体)三改(改造、两翼)”
过渡时期总路线表述
(1952.9初步-1953.6正式-1953.12完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纳入到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轨道。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为中国农民初步走向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榜样作用。
社会主义因素——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确立起来,而且要逐渐扩大自己的优势。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与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