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批判理論與教師哲學 (批判與批判理論 (代表人物/學說 (蘇格拉底 (無知之知, 詰問), 儒家 (審問, 明辨), 馬克思 (主要代表人物,…
批判理論與教師哲學
批判與批判理論
批判的定義
對某些事物加以檢視判斷
批判的對象
對自我心智
對社會
代表人物/學說
蘇格拉底
無知之知
詰問
儒家
審問
明辨
康德
啟蒙
理性批判
對自我思想
對社會各種觀念
馬克思
主要代表人物
社會批判和實踐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
延續康德馬克思批判精神
代表人物
霍克海默
不預設合理架構,對現實進行批判
社會改造實踐
阿多諾
馬庫塞
弗洛姆
哈伯瑪斯
知識系統
經驗分析科學
歷史詮釋科學
批判取向科學
致力
批判現代社會的錯誤意識和不合理的結構
使大眾了解其中的不當
促使大眾重新批判
促進社會改造意識和行動
教師須具備批判理論素養
不墮入錯誤意識
為己
為學生
批判理論對社會的批判
工具理性批判
工具理性認為一切都能用技術科技達成
講求控制和效率
批判
對自然過度開發破壞
凌駕人的自主性,壓抑人性
老師作法
建立正確對待自然環境態度
說明工具理性思維的限度
文化工業的批判
文化因商業機制變成文化工業
電影
大量資金
傳播給大眾
批判
迎合大眾口味而缺少獨特性而同質化
觀眾被製作者控制
蒙蔽對真實的觀照
需要脫離政治和市場機制
老師作法
了解文化工業批判
指導學生以批判眼光看待文化產物
現代人的心靈困境
原因
資本主義
市場競爭
精神困境
孤獨感
自由VS獨立
競爭處境
逃避自由
透過外加目標來源
有影響力的他人
集體價值權威
從眾
人格市場化
問題
人格價值不是由自己認定
不再追求獨特性
因反思自身的真實需要
公共領域的批判
公共領域
個人以獨立的地位共同對公共事務進行理性討論
批判
各利益團體競爭
社會團體與政府相互較勁妥協
導致社會充斥片面虛假觀念
老師作法
對輿論保持批判態度
讓學生了解輿論領域的扭曲結構
養成面對輿論的批判態度
批判理論觀點的教育主張
日常教育實踐層面的批判
原因
教育活動教育生活過於制度化
解法
增加教師與學生溝通互動的機會
給教師和學生自主溝通教育活動空間
彼此溝通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中理性溝通
依實行狀況修訂方案
道德教育
理性溝通
教育政策曾片的批判
行政體系
建立統一規則
分層集體負責
主導地位
解法
理性溝通取規章取向
教育行政系統內的理性討論
解除法規至上
負責的提出自己觀點
四個有效性主張
理解
真實
正當
真誠
接受批評和質疑
教育政策的公共批判
政策要面對大眾的批評和質疑
o
政策需周全思慮有充分理由支持
教育議題的公共討論
應持續對教育進行討論
引導社會大眾關注並參與
批判教育學
先驅弗雷勒的受壓播者教育學
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
社會是階級對立的衝突結構
壓迫者和被壓迫者都失去了人性
由受壓迫者發起改造行動
受壓迫教育學
革命階段
教育尚未察覺自身處境的大眾
以平等對話而非儲積式
促成人性開展
批判教育學者對不平等教育結構的批判
接露不平等的狀況尋求合理的體制給予弱勢者平等地位和機會
教育內容有助於主流團體
個人成功不指個人本身因素與社會因素也有關係
自由選校導致上下階層教育資源差距增加
批判的教育哲學
教師應該批評不合理的教育情境,以提供學生合理平等的受教環境
實踐
批判的教育研究
對教育現實的批判
改變教育現況
轉化教育
發現問題
設計改革方案
實踐
社會批判能力的養成
關鍵在老師
轉化型知識份子
作法
改變班級與學校不合理的結構
培養學生民主理念和社會批判能力
理性溝通素養的教育
積極與人進行理性對話的心智傾向
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
願意聆聽他人意見
能接受或修正
對世界的體認可以透過理性溝通不斷豐富和深化
體認個人見解
相互質疑
更深入研析
達成共識
理性溝通的能力
哈伯瑪斯
理解
真實
適當
真誠
不斷學習不斷開展知識
結語
社會批判精神
辨識社會性質
消除負向因素
社會能進步
教師也需具備社會批判精神
免受負面因素影響
改革
對班級、學校
對社會
啟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