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精神(心理)分析治療 (主要概念 (人性觀 (人類行為是由生物本能(instincts)驅力所決定的→決定論觀點, Libido(性慾力)→Life…
精神(心理)分析治療
主要概念
人性觀
人類行為是由生物本能(instincts)驅力所決定的→決定論觀點
Libido(性慾力)→Life instincts(生的本能):所有能帶來愉悅的活動
Death instincts(死的本能):以攻擊行為呈現潛意識中的死之意願、自傷或傷人意願
人格(心理)結構
Id(本我)
人一出生就完全由本我支配、享樂原則、避苦求樂、沒邏輯性、只顧滿足本能需求→像是被寵壞的小孩
Ego(自我)
統籌、控制、現實原則、調節本我與周遭環境
Superego(超我)
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與社會理想標準、抑制本我衝動
意識與潛意識
支持潛意識的臨床證據:夢、說溜嘴與遺忘、催眠的暗示作用、自由聯想、投射、精神症狀的象徵內容
治癒:揭露症狀的意義、行為的肇因、妨礙健康的被壓抑事件→面質當事人依附舊有模式的需求
Anxiety(焦慮)
功能:對正在迫近的危機提出警示
類型
Reality anxiety(現實焦慮):對外界危險之恐懼感
Neurotic anxiety(神經質焦慮):因動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受威脅產生─除非能做出適當的處置,否則危險將會一直升高到自我崩壞為止
Moral anxiety(道德焦慮):因動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受威脅產生─害怕良心譴責
自我防衛機轉(Ego-defense mechanisms)
在尚未成為逃避現實的生活模式前是有價值的
特性:否認與扭曲現實、都在潛意識層面運作
人格發展
Freud-性心理發展階段(Psychosexual stages)
Oral stages(口腔期):無法信任他人、害怕情愛與建立親密關係
Anal stages(肛門期):無法接受與表達自己感到憤怒、否定自己的力量&缺乏自主感
Phallic stages(性蕾期):無法充分接納自己的性慾、性感受
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Psychosocial stages)
從出生到死亡要完成各生命階段中的任務→生命是在每個發展階段選擇後的結果
主張性心理發展和心理社會發展是同時發生的
Crisis(危機):生命的轉捩點、階段分水嶺
在諮商中的意涵
Erikson認為Freud理論的缺點
對自我的作用解釋不夠充分
不夠重視社會環境在個人生命的影響
心理社會論強調
兒童與青少年階段的重要性
、
肯定發展危機的重要
心理分析取向的治療技術與程序
Maintaining the analytic framework
視一致性談話架構就是一種治療
維持一種特定的治療架構
Free association
需於適當時機作詮釋
能蒐集到當事人的過去經驗,釋出一些塵封許久的情感
當事人不去談論的往往和願意談的一樣重要
Interpretation
由分析師的提示、解說或透過教導當事人其夢境、自由聯想、抗拒及治療關係本身中所出現的行為之象徵
提供自我吸收新素材、加速揭露更深層的潛意識題材
詮釋時機
要詮釋的內容以接近當事人意識能察覺的程度時
從表面現象開始,並維持在當事人可領悟的範圍內
Dream analysis
顯義:作夢的夢
隱義:不被接受的想法
釋夢:江孟轉譯成較不具威脅性的顯義給當事人參考
通往被壓抑題材的途徑、了解當事人目前心理功能
Resistance
阻礙治療進展,阻止當事人看出潛意識意涵的事物
當事人用來保護自己免除焦慮與他對改變的畏懼之方式
治療原則
營造允許當事人探索其防衛與抗拒的氛圍
指出並詮釋當事人最明顯的各種抗拒
尊重當事人的抗拒
Transference
當事人會將內心情感投射到治療者身上
探索與詮釋移情關係內的各種感受是治療過程的核心
早期關係要徹底解決,需在治療關係中重新經驗,並修通類似的情感衝突,以抵銷早期關係對當事人的作用
修通(working-through):探索、接受、真正了解
治療歷程
目標:提升個人適應功能
佛洛伊德學派的精神分析:將潛意識化為意識、強化自我功能
治療方法
引出潛意識,則童年經驗可以被重新建構、討論、詮釋、分析→朝獲得頓悟的方向前進
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Blank-screen approach(空白螢幕取向):以匿名、不批判的立場進行治療→維持中立感
Grist for the mill(還原事件原委):分析當事人的未竟事宜與壓抑情境的產物
Interpretation(詮釋):加速揭露潛意識議題,同時留意當事人未說出的訊息、捕捉前後不一之處
對治療關係的詮釋
古典心理分析:冷眼旁觀、詮釋是幫助當事人產生領悟、較重視早期經驗重演
當代關係取向心理分析:較重視此時此地的移情關係
當代心理動力取向:以當事人與他們之間的情緒層面做溝通,作為獲得訊息及產生情感連結的重要途徑
分析取向:聚焦於治療當下的感受、知覺與行動
移情與反移情
移情
治療者現在成為當事人的重要他人
當事人潛意識地將過去生活對重要他人的各種情感;態度與幻想轉移至分析師身
反移情
狹義:治療者對當事人產生不當的情感,做出非理性的反應;或因自己的衝突被引發而喪失治療關係應有的客觀性
廣義:治療師對當事人全部的情緒反應
反移情反應其實是了解當事人內心世界及治療者自我了解的重要工具→不一定全然是妨礙治療之因素
當代精神分析發展
Object-relations theory(客體關係理論)
重視依附與分離課題的探索
與他人的關係均會受到早先內化到個人內心世界的人際互動經驗及所產生的內在表徵之影響
客體關係:個人對人際關係的定義與想像會影響我們與周遭他人的人際互動
Freud認為客體是能滿足個體需求的事物或想獲得的東西、目標、情感或驅力
Mitchell:應加入文化的影響來探討客體關係
Self-psychology(自體心理學)
Heinz Kohut
運用人際關係來發展自己的自體感
強調非批判性的接納、同理心的了解(神入)與真誠一致
Relational model(關係模式)
心理治療是發生於當事人與治療者之間的人際互動歷程
以真誠的好奇心來貼近當事人的心
治療者希望和當事人一起重演或重複生命歷程
平等相待模式
自體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出生後3~4week)
無法區辨自己與母親是不同的個體
極端缺乏心理上組織能力與自體感的表現→固著於此時期
大多是生理上緊張狀態的反應
Normal infantile autism(正常嬰兒自閉狀態)
既無完整自體,也無完整客體存在
第二階段─共生(symbiosis)(3~8m)
認為母親是嬰兒不可替代的部分
嬰兒期望母親在情緒上是高度共鳴的
第三階段─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4~5m開始)
幼兒經驗到自己與重要他人是可分離的,但仍可從中獲得穩定與滿足感
掙扎於享受獨立分離狀態與依賴
未滿足而產生的人格違常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自戀型人格)
與他人互動時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強烈被讚賞的需求、情感空洞、剝削成性、寄生式的人際關係
誇大與膨脹自己的重要性、對他人表現剝削的態度
強烈自我專注的傾向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邊緣型人格疾患)
進入分離歷程但卻遭母親對其個體化需求之拒絕而產生
特徵:不穩定、易怒、自我破壞行為、衝動性憤怒與心情上的極端變化、長期幻滅感、偶爾有喜樂感
第四階段(3y左右開始)
朝自體與客體恆存的方向前進
更能將他人視為是與自己分離的個體
短期心理動力治療(BPT)
精神分析理論
Classical (古典)
本我心理學、本能與內在的心理衝突是塑造人格發展的基本因素
治療:鼓勵當事人做深度的回想,對分析師說出感受、經驗、聯想及幻想等
Contemporary(當代)
自我心理學、更強調自我在一生中追求精通與圓熟勝任的能力
簡化古典的療程、提供較多支持性的介入
Jung對人格發展的洞見
Analytical psychology(分析心理學)
結合歷史學、神話學、人類學與宗教之觀點
將中年時期內在心理變化對個人生命之影響整合至意識層面
強調追求生命意義的心靈取向人格理論
主張
同時受到過去經驗與對未來期望的影響
Individuation(個體化)
人同時具有建設與破壞的力量,故每個人應承認自己本性中的黑暗或陰影
Collective unconscious(集體潛意識)
Archetypes(原型)
Perona(人格面具):用來保護自己的公開面貌
Animus:男生心中女性化的部分
Anima:女性心中男性化的部分
Shadow:最深層、最根源的力量,極強大也最危險的部分
夢的目的
協助對於即將發生的事件先行體驗或未雨綢繆
補償作用
傳遞訊息而非壓抑與扭曲訊息
解題與整合
從多元觀點來看精神分析
優點
分析導向的心理治療可適用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缺點
所費不貲
上流或中產階級的價值觀
深度內在心分析可能會與某些當事人的的社會文化架構與環境觀點有衝突
較注重長期人格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