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幹話了

材料分析

物理冶金

材料科學

李正中筆記

red hill

物冶(上)題庫

熱力學上下

280/317 依題目類型重要程度分類 ,最後整理100題,考前算五次(從一小時 2-3題->一小時6-10題)

click to edit

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命題大綱內的生醫材料及奈米材料則完全沒讀,能源材料部分也只對和先前工作稍微有關的太陽能電池稍加複習。

William D. Callister的材導課本為主 不懂或寫得太簡陋的地方再參考材料科學與工程-
蔡丕樁、陳文照,兩本書相互對照下可讓觀念清晰許多

(1)清大陳福榮教授-材料物理性質、(2)交大李威儀教授-物理(二)內的半導體材料部分、(3)台大蔡蘊明教授-普通化學的電化學部分,其中電化學部分和熱力學後段章內容觀念重複。

以材料分析-汪建民此書為主

click to edit

(1)清大陳福榮教授-電子顯微鏡、(2)台大蔡蘊明教授-有機化學內的紫外光與可見光光譜、核磁共振光譜等部分、(3)交大陳俊太教授-高分子奈米材料AFM、SEM等部分。又參考冶金技師高考,猜測高考題目較大機會為申論題,因此幾乎沒背相關公式,將準備重點放在各儀器的原理及應用端上,並推測可能會出開放式題型(ex:SIMS能做什麼分析?or需要知道擴散層厚度時能用哪些儀器檢測?)。較幸運的是命題大綱內所提到的儀器約有一半左右有使用經驗,因此讀理論時較有感覺也吸收較快。

click to edit

共同科目

(1)考前一個月開始每天睡前花10分鐘看近年考古題法學知識部分,英完全沒讀、 (2)考前每天花10~15分鐘練作文考古題(用電腦打字),一天一段,我每篇作文文則都以起承轉合當成文章架構,因此4天能寫完一篇考古題。到考試前一天約練習15篇,會做這些單純只當成訓練語感用,避免考試時看到題目連掰都掰不出來。不用手寫只因想節省時間,但考前務必在規定時間內手寫2~3篇作文+公文,才知道上考場時寫字速度要多快、(3)公文部分則參考青草茶部落格。

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
,8~11點讀物冶,11~12、1~3點讀材導、材科、材料性質,4~6點讀熱力,晚上則花1~2小時讀材料分析,每天至少讀10小時,考前1個月每天12小時,
並以進度來決定各科研讀時
間是否延長或縮短,讀6天放鬆一天,不然身心會瀕臨崩潰邊緣。

習慣將每一大章節最重要的內容整理成1張A4筆記,筆記整理出來後就只針對那些重點複習,考前每張A4紙至少都讀了5次以上,整理筆記前一定要對所準備章節有一定了解,不然只淪為抄書,效用並不大。

進度

2/26-3/1

3/2-3/6

3/17-3/21

3/7-3/11

3/22-3/26

3/12-3/16

11-17

3/27-3/31

4/1-4/3

1-10

18-24

25-29

31-35

36-40

414243,41424344454647

48495050152

我備考用書是Physical Metallurgy
Principles by Robert E. Reed-Hill and Reza Abbaschian(材料系俗稱綠皮書)

click to edit

因為中鋼考試弊案的緣故,非選的比重逐年增高,而材熱這科目因為此關係,計算題的比
例也多了不少,當然也出現過普通計算機算不出ln值的窘境(本年度還是有一樣的問題),
但手寫題能寫得越多計算過程總是可以拉到一些分,所以「計算題別略過不算」,觀念準
備齊全後,可以找材料碩考的計算題(優先是出題學校)或是參考書的計算題做練習。我準
備本科目的參考書籍為Introduction to the Thermodynamics of Materials by David
R. Gaskell、補習班老師楊慧德的材料熱力學以及我自己整理的筆記,而主要是以補習班
講義為主,反反覆覆讀了三遍,計算題也都親自手寫計算,最後筆試前的時間則是看自己
整理的筆記。

click to edit

1.煉鐵、煉鋼及軋鋼生產操作、技術發展與品管。

2.冶金分析及試驗。

click to edit

(1) 物理冶金學:

這科目比重占專業科目較高,非常著重於觀念,我備考用書是Physical Metallurgy

Principles by Robert E. Reed-Hill and Reza Abbaschian(材料系俗稱綠皮書)、補習

班老師楊慧德的物理冶金學以及我自己整理的筆記,前前後後都反覆讀3遍。第一遍研讀

時你會覺得非常厭世,全世界都跟你作對;第二遍時情況漸漸明朗;當到了第三遍你會覺

得路上的人都在對你微笑;如果你還願意多讀幾遍,可能隔壁的小姐姐會對你傻笑。總之

,我安排的時間第一遍約為3個多月(因為有兩個科目交錯研讀加上讀英文)、第二遍1個多

月、第三遍半個月、而後就是重點掃描還有筆記快速複習。雖然考題傾向非選題比重增高

,但本科目還是觀念多,所以綠皮書多看幾遍,如果有補習的話,講義多看幾遍,這是大

考,很多次的複習會遠遠勝過一次長時間的精讀,因為你的記憶必須忘了再記、再忘了再

記,才能留下更多的長期記憶。

(2)材料熱力學:

因為中鋼考試弊案的緣故,非選的比重逐年增高,而材熱這科目因為此關係,計算題的比

例也多了不少,當然也出現過普通計算機算不出ln值的窘境(本年度還是有一樣的問題),

但手寫題能寫得越多計算過程總是可以拉到一些分,所以「計算題別略過不算」,觀念準

備齊全後,可以找材料碩考的計算題(優先是出題學校)或是參考書的計算題做練習。我準

備本科目的參考書籍為Introduction to the Thermodynamics of Materials by David

R. Gaskell、補習班老師楊慧德的材料熱力學以及我自己整理的筆記,而主要是以補習班

講義為主,反反覆覆讀了三遍,計算題也都親自手寫計算,最後筆試前的時間則是看自己

整理的筆記。

(3)專業科目備考其他補充:

考古題一定要做,以正式考試規定的時間練習,可以先做一到兩份,了解自己的實力同時

也了解中鋼考題的方向,再擬定自己的讀書計畫;另外,近年考題都是交由中山大學出題

,若時間上許可,可以影印中山材料所碩士考題練習,也許不小心被你挖到寶,記得站內

信感謝哥,我要求不多,王品一客即可(還沒吃過)。

3.共同科目準備方式:

吃老本,範圍太大了且比重又不高,花太多時間準備不合成本效益,但也不能不維持熟悉

度,因為低於該組別50%你就+365乘以n了。下為我準備兩共同科目的方式:

(1)英文:

以多益考試的方向準備。前幾個月因為有報考多益,所以念了單字、閱讀、聽力及多益考

試練習;而後幾個月則是每天單字複習,2~3則網路英文文章練習,以及二手書店隨意挑

的一本高普考的考試用書,背單字、記文法、以及練習各國家考試的考古題。

(2)國文:

大概考前不到一個月才開始準備,也是二手書店挑了薄薄兩本高普考用書,每天大概花一

小時讀,於我,本科目的知識只能多多益善助益,只能這樣。

其實唸書方式就是楊惠德的書k3遍,然後都弄懂,重點放在鐵碳鋼鐵的部分,這種唸書方式應該大家都差不多,所以不贅述,主要是想說TKB的中鋼套餐

有些煉鐵煉鋼軋鋼的題目課本沒印象看過,但是對有鋼鐵經驗的人是送分題

看考題比例分布,熱力學才佔30~35%,所以物冶超重要= =

網路上steel xiao的物理冶金學和材料熱力學筆記也很推

電信通訊

click to edit

ccc15921:小的不才公館大學電信所通訊組.只能說.電信領域很廣. 06/04 23:53

→ ccc15921:通訊系統,影音處理,通訊IC,生醫訊號,網路...等 06/04 23:54

→ ccc15921:然後通常ICS,資工都跨得進來,但通訊組很難跨出去 06/04 23:54

→ ccc15921:論coding能力,資工出身的人,可能sense比你強 06/04 23:55

→ ccc15921:論通訊IC設計.ICS組才是專業的. 06/04 23:56

→ ccc15921:大概比較純正專業的就通訊系統設計這塊吧.. 06/04 23:58

→ ccc15921:偏偏台灣做這塊的廠商....恩....要的應該通常是博士生 06/04 23:58

→ ccc15921:如果要念通訊組的話 建議要有資工底子 軟體夠強 06/04 23:59

→ ccc15921:不然就是要跨電子所 要懂硬體 才會比較好找工作 06/05 00:00

推 ccc15921:回歸選組...http://www.ee.ntu.edu.tw/research.php 06/05 00:01

→ ccc15921:去看看電機系網頁的研究介紹 看看領域在做甚麼研究 06/05 00:02

→ ccc15921:覺得可以接受 不會討厭做相關的東西 再選吧...

ccc15921:去看看一些大廠,賺錢的部門是哪個部門吧= = 06/05 12:13
→ ccc15921:是做通訊的還是做影像的還是做網路的部門賺錢 這樣最快了

系統組畢業 在網通廠寫軟韌體+1

IC廠或系統廠寫軟韌體算是大宗

不會很糟阿, 如果進的了四大, 是個不錯的選擇

坦白說, 就算只有四中的話, 就找工作來說也很夠用了

只是要有自覺, 論文模擬不要太依賴matlab

想辦法把C練熟 作業系統跟linux 核心開發也看一下

因為大多數的系統組學生之後都會跑去系統廠寫韌體...

click to edit

通訊所就台大跟交大電信所

不過這兩間通訊所主要還是以RF,電波及相關的系統為主

清大通訊所有些教授會做IC,主力還是以軟體演算法為主

其他間個人認為讀了效用不大,高科通訊的課程很偏,如果讀台大跟交大電信所應該會很辛苦,比較適合類似中央通訊所這種

中央類似交台電信應該在電波組及電子組的組合而非通訊所。

其他間可能是中正電磁+晶片,北科IC+電波,

台科電子乙二組比較類似中央通訊

通訊其實加強電磁學,也可以換成微波IC設計組,但要有興趣在選

click to edit

資料結構、演算法、物件導向等 或是其他程式語言最好也要

建議可以再搭配一些理論實作並行的課程課 像是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 業界也會參考

這些課建議找工作要有 自己學的話再強只要沒有成績都無法說服他人你真的會

然後樓上台科同學講的是電波組的 我指的都是通訊系統設計、通訊演算法領域的 所以內容會有區別 找工作跟以上兩個領域相關才會比較吃香 電波組還是會滿辛苦的

click to edit

第一級是厲害的人 這類人通常會去演算法相關部門,工作內容是針對一些問題去設計演算法 像是通訊系統接收機的各個部分都需要演算法處理 設計完演算法後要去跟IC設計相關的部門談 看看複雜度會不會太高 適不適合實作出來(ex. 打verilog等) 不行的話再修改 一直來回到雙方統一意見為止

第二級是普通人 這類通常是去用C語言一步步將通訊系統等規格實作出來 主要工作就是看規格(spec) 然後寫程式實作

最後一級是最弱的 通常判斷你沒有能力就直接丟去軟韌了

前兩級基本上都要台清交電信通訊所碩士,我好像沒什麼遇過例外

然後針對 B27 電信真的有比較輕鬆 薪水還是一樣的 超推
而且近幾年聯發挺缺人的 以前碩班實驗室現在學弟妹要進不了聯發還真不容易

若是只看通訊系統組 依照教師數量、論文數與教師知名度等我會選擇
交大=清大>台大>中央>中山>中正>>>>>>其他

click to edit

優先推薦LDPC code, Polar code

前者是各個標準用的channel coding,甚至連數位電路為了傳輸的可靠度都會使用 各IC廠都需要

後者是5G開始訂到規格的 也可以學以致用

比較麻煩的是做Channel coding的數學背景要非常強大 建議大學就要開始碰了,或是數學系的同學轉領域過來更適合

再來推薦MIMO(多天線系統) 從十多年前開始就被訂到每個規格 重要性不言而諭

剩下其實還有很多題目 像是OFDM,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estimation, packet detection等業界需求量也是滿大的面試會考 不過學界已經很成熟所以沒什麼老師在做了 如果找到老師還在研究也是可以試試看

交大=清大>台大>中央>中山>中正>>>>>>其他 ,反而中央通訊超級有名的老師(古老師就是其中一個)

線性代數

AI用到30-50%

考情分考情分析

台交清成中山中央

中興中正台科北科

計算 證明 是非

台聯大被審會看修課紀錄

不考證明

準備計算題即可

重要性

準備工數下冊矩陣 12堂課保證正取

click to edit

固態選擇:清大電子無書審 交大電物

機率

通訊原理

數學先搞懂 通原最後念

AM DSB USB/LSB 一定要會,FM PM VSB有些我也不太懂

錯誤率簡單的要會推,難的隨緣

數位的部分,取樣定理要會,但數學有搞好應該不會
太難,後面的調變我大概看了超過10次,所以看不懂就以量取勝,慢慢會有感覺,


隨機數位波放掉(幸好今年不多,2020中山有考,我靠題庫班的記憶亂掰)


消息理論,建議整理一張紙都背的,考前一直複習,考名詞解釋直接照抄過關

線性代數

簡單的證明一定要穩穩拿到,難的隨緣,各種分解阿,假如不懂就背起來,像是奇異值分解

機率的話,把背的都抄在紙上,瘋狂背包括考前,什麼機率分佈一定要穩穩知道,有時候台大台聯會考,大數法則跟一些不等式的名詞解釋,也是抄在紙上背,有背有機會

這科我覺得比線代難準備的多,老師在這邊給的題目也會比較少,因為這個科目大量的運算同樣觀念的題目比較沒用,所以上課時聽懂觀念超級重要,我基本上是會在把老師的講義,抄成筆記,並確保自己抄的每一句話都懂她在幹嘛,為甚麼要這樣寫,這樣寫的動機是甚麼(這也幫助到我現在很多更進階的課),其餘與線性代數差不多

必考線性轉換那邊的內容,台聯尤其愛考從定義方面下手的問題,平常可能要多想一點

我主要講台聯考試的部分,所以就先不提訊號,台大考通訊50分左右是訊號(而且是拿分
關鍵),台聯就獨立考科

這邊要懂得也是觀念,和應用超級重要(對未來的課),因為超級多發射、接收器的設計,還有類比到數位的過程等等,要硬背超級難,一定要懂她在幹嘛,第一遍上課的時候可以專看他的數學推導等等,但當複習的時候(這科一定要一直複習),要去注意這整個設計到底在幹嘛,而不是去看數學,當看懂整個設計是為了甚麼原因做了什麼事之後,就很好理解了,學完之後會有種,一般大家都覺得通訊是數學,只有自己懂了之後才知道這根本都是觀念,我只是用數學去implement我的想法罷了,可能我這個積分式子還是要算很久甚至還算不出來,但是就知道這個在幹嘛,而出來大概會是怎樣結果才符合邏輯。

機率愛考,條件機率、條件期望值、馬克夫、柴比雪夫不等式
(台聯很愛考)等等要很熟,模型題目就不用講了考前要倒背如流

還有準備台聯台大的話連老師給的類似補充資料影片,沒在正課說的也要去看,像這次通訊原理就考之前沒考過的循環碼,有準備就多拿20分了,基本上是

古典機率滿吃當下第一直覺的,後面弱大樹法則有背有分、沒背沒分就是那麼現實。

但是我也花了很多時間在讀通原,也就犧牲掉訊號與系統的時間,使得我這一次台大的通原和台聯的訊號與系統沒有考得很理想。丁豪一定有說過要考中字輩一定要熟讀類比調變、考台清交成數位一定要滾瓜爛熟,所以我下了多工夫在讀數位調變。考完今年台大台聯以後覺得老師說的真的很對,效果真的不錯!

訊號與系統

這一部分我真的覺得很可惜,當初補習班跟我說這一科可以自己讀,我就想這樣這一科應該不重要吧?!結果這一科CP值最高,我整個暑假都沒有讀訊號與系統都在讀通原,開學想說看台大OCW結果覺得真的不太行,9月多才開始上丁豪訊號與系統的春季班,光是聽完就快要10月了,加上還有其他科要讀,我連聖經歐本海都沒有寫過,所以建議一定要花一點時間在這上面,多寫聖經,台大台聯一定就可以考得很好,因為這一科不難,很好拿分!過來人的心酸談QQ一定要記得!書單建議:可以參考其他大大推薦的原文書,我是只有寫高成的教材和買一本訊號與系統聖經來翻翻,本篇排版方式是參考DERP大的,寫得很詳細可以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