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性格 (心理分析取向:Freud (投射測驗 (問題 (信效度程度不理想, 羅夏克:常將正常人歸類為心理疾病類別,特別是少數族群或次文化族群),…
性格
心理分析取向:Freud
性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s)
性心理階段
投射測驗
羅夏克墨漬色驗(Rorschach Test)
主題統覺測驗(TAT)
問題
信效度程度不理想
羅夏克:常將正常人歸類為心理疾病類別,特別是少數族群或次文化族群
演化取向
利社會行為
互利規範
社會交換
親屬選擇
Darsin:演化理論
Wilson: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
生物社會學和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提出的基本假設:演化過程中,提高有機體生存及繁衍子代機會的行為經過天擇被保留,並成為人類性格的面向
概念與衡鑑
特質數量
艾森克
內向-外向(introversion - extroversion)
個人的基本導向為向內指向自我或向外指向外界的程度。
外向者:喜好交際,並偏好直接與他人共同工作的職業,遇到壓力時會尋求他人陪伴
內向者:害羞且樂於獨自工作,遇到情緒壓力或挫折時,傾向退縮到自我的世界
神經質(neuroticism)
情緒向度:穩定和不穩定
精神質
Cattell:16個因素
五大因素模式(Big Five)
最初來自 Allport-Odbert 特質列表的因素分析
五個特質
外向性(extroversion)
友善性(agreeableness)
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
神經質(neuroticism)
開放性(openness)
性格量表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加入效度量尺,最受歡迎
定義:思考、情緒、行為的獨特形式,構成個人與物理或社會環境互動的風格。
認知取向
Bandura:社會認知論
強調相互決定論:行為的外在決定因素(酬賞處罰)和內在決定因素(信念和期待)屬於系統的一部分,藉由交互作用影響行為和系統其他部分
自我調節的內在歷程
:fire:
Kelly:個人建構論
性格研究的目標:找出
個人建構
(personal constructs),也就是個人用以解釋自我和世界的向度
每個人都有一套獨特的個人建構,藉以解釋和預測事件,通常是以「是或否」的二分方式出現,由於建構方式的差異導致行為不同,而行為差異導致性格不同
自我基模
新精神分析取向:Horney - 心理分析的社會理論
人格是完整動態的自我(self)
真實我(real self):中心潛力
理想我(idealized self):病態
現實我(actual self):個人經驗總和
精神官能症原因
人和自我關係的失調
童年未接受愛和情感,自我實現的本質傾向受阻,和現實我疏離,轉而追求李向化的自我形象(理想我)
三種過度理想化自我
神經質的要求他人
神經質的自傲
神經質地追求榮耀
人和人關係的失調
基本敵意:父母沒給予愛與溫暖,引發孩子對父母的敵意,敵意貶化為對人的不信任,也就是基本敵意
基本焦慮:孩子不能表現對父母的反抗,因此壓抑自己的敵意,把過錯歸諸於自己,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對敵意的壓抑產生基本焦慮
根源:親子關係的失調
精神官能症的焦慮對抗
人格型態
攻擊型:對抗他人
疏離型:逃避他人
順從型:接近他人
重視後天環境的作用
人本取向
Carl Rogers
理想我(ideal self)
自我(真實我):涵蓋主體我(I)和客體我(Me)
測量真實我和理想我的一致性:Q分類法(Q-sort)
Maslow
需求階層
高峰經驗
行為取向
社會學習和制約作用
性格的基因學
性格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基因型與環境的相關
基因與環境共同影響性格的行程
某些基因需要在特定環境中才會產生作用,例如:酒癮基因
父母同時提供基因和家庭環境給親生子女,因此孩子的遺傳特質(基因型)和環境之間本來就有關聯,例如:智力的基因與環境
某些父母可能構築對孩子基因型產生反向影響的環境,例如:內向父母鼓勵孩子參與社交活動,改善內向性格
孩子的基因型也會對環境產生某些作用。透過三種方式對環境產生影響
喚起式交互作用:每個人的性格都會引起別人的特定反應,例如:有禮貌的人造就友善環境,敵視一切的人造就敵意環境
主動式交互作用:環境對性格產生影響,例如:喜歡社交的性格促使他們選擇環境,因此強化其社會性。
回應式交互作用:不同人面對相同環境,產生的解釋、經驗和回應方式都有差別
共享與非共享環境
若環境允許有彈性的反應,則回應式、喚起式、主動式交互作用的運作可能抵銷環境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