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社會認知 (印象形成 (個別化 (控制刻板印象 (有減少偏見的動機, 擁有充足的注意力資源,可以從事控制和深思熟慮的思考,…
社會認知
印象形成
個別化
推動個別化的結構:不同社會團體的成員進行結構化的合作性接觸,可以減少刻板印象、促進個別化
控制刻板印象
有減少偏見的動機
擁有充足的注意力資源,可以從事控制和深思熟慮的思考
覺察刻板印象的潛在負面影響
個別化的觸發
當他人和我們產生個人關聯,就有動機形成更深思熟慮、正確和個別化的印象
連續尺模式:描述從刻板印象到個別化的連續歷程
自我分類
刻板印象
自動化刻板印象活化
刻板印象與訊息處理
推論
初始效應
定義:人的類別或次分類的基模
自我實現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威脅:被認定屬於某一刻板印象團體提高個人的焦慮,因此損害其表現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刻板印象活化後,導致一連串行為歷程,最終引發他人行為,肯定最初的刻板印象
歸因
基本歸因謬誤的修正
外在或情境歸因:我們推論外在因素是導致行為的主要原因
基本歸因謬誤:我們過於低估情境對行為的影響,假定個人的性格特徵才是真正原因
內在或性格歸因:我們推論個人因素是造成行為的主要原因
文化歸因
分析式思考:將物體與脈絡分席,較常運用類別和形式邏輯,避免矛盾的曲像
整體式思考(holistic thought):以整體脈絡來判定因果關係,較少運用類別和形式邏輯,主要依賴辯證推理(認可且超越表面矛盾)的取向
定義:我們憑藉直覺來推論行為的原因
態度
說服溝通
說服的中央途徑(central route)
這種想法可能跟溝通內容或情境的其他層面有關,例如:溝通者的可信度
可被視為個人閱讀、聽見,甚至參與溝通後,產生某種想法以進行自我說服,這種想法最終的影響力大於溝通本身
當個人有動機、能力和機會去思考溝通的實質內容時,才會採取
說服的邊緣途徑(peripheral route)
當個人沒有能力或動機仔細評估溝通內容時,就會採取邊緣途徑
古典制約:是經由邊緣途徑而改變態度的最原始方法
當個人根據溝通的非內容線索(如論點數量)或溝通脈絡(如溝通者的可信度或環境逾越程度)而產生反應時
依靠認知捷徑或經驗法則來推論說服訊息的有效性
慎思可能性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人們的慎思可能性有所變動
目標:預測說服溝通的不同層面,在何時重要何時不重要
中央或邊緣
態度支持(attitude bolstering)無法有效抵抗說服:產生更多支持原先態度的想法,但並未直接反駁訊息論點
反論證(counterarguing)或直接反駁論點確實是反抗說服的最有效方法
態度和行為
與行為有具體關聯的態度:與行為有具體關聯的態度對行為的預測力高於只有整體關連的態度
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態度:根據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態度對行為的預測力高於閱讀或聽說某一議題所形成的態度
強烈和一致的態度:當態度成分非常清楚且一致時,對行為的預測力較高
覺察:覺察自己態度的人較可能做出與態度一致的行為
對物體、人、情境和世界其他層面(包含抽象理念和社會政策)的喜歡或不喜歡、贊同或反對的評價與反應
人際吸引
喜歡與吸引力
熟悉性
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熟悉性本身就可以增進喜歡
相似性
內隱自我中心:我們無意識的受到能提醒我們的人、地點和物品所吸引
接近性(proximity)
移情
外表吸引力
愛情與擇偶
愛情三元論
熱情愛和友伴愛
友伴愛:我們對於生活密切交織者的感情,當關係隨時間持續,相互依賴漸增,強烈情緒可能增多
熱情愛:強烈的情緒狀態,熱情愛的經驗結合生理激發以及該狀態由愛人所引發的知覺
配對與擇偶策略
參與促成交配的必要社交與性行為
預防配偶背叛或遺棄
選擇最具有生殖前力的配偶
確保後代的生存或繁殖
贏得競爭以接近可受孕之異性
愛情與自我擴張(self-expansion)
親密關係可以產生自我擴張,或增加我們的潛在能力或資源
在親密關係中,人們用思考自己的相同方式來思考所愛的對象
戀愛的主要動機在於自我擴張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