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社會心理學 (他人在場 (設會促進與社會抑制 (原因 (注意因素:他人在場通常造成分心,心理負荷過重,導致注意力範圍窄化,…
社會心理學
他人在場
去個人化
匿名
降低公開責任感的情境條件,不僅降低個人認同的凸顯性,也強化團體認同的凸顯性
某些團體情境限縮個人認同的凸顯性,降低公開責任意識,因此導致攻擊或不尋常行為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和去個人化有關,身為團體一員的時候責任感降低
別人會先採取行動,別人會先介入,責任不會落到我身上
助人楷模的角色
定義情境
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
誤導團體的每個人,以為該情境並非緊急事件
每個人看起來好像很清楚自己在做甚麼,其實內心充滿混亂、不確定
訊息的角色
設會促進與社會抑制
社會促進(social facilitation):共同行動者與觀眾對於表現的促進效果
社會抑制(social inhibition):共同行動者和觀眾對於表現產生阻礙效果
原因
注意因素:他人在場通常造成分心,心理負荷過重,導致注意力範圍窄化
驅力理論:高驅力或激發狀態推動有機體的強勢反應,同類在場提高有機體的一般激發水準或驅力水準,促進強是反應
使簡單或熟練的作業表現改善,複雜或不熟練的作業表現變差
Stroop干擾
順從與服從
少數人影響
少數人領導多數人重新思考議題
內隱寬容契約:相信自己並非被少數人所影響,而是寬容的聽他們把話說完,並未想到因而改變自己的態度
少數人可以改變多數人支持其意見,只要少數人表現出一致立場,但又不顯得僵化或傲慢
順從多數
訊息性社會影響(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相信別人對意義模糊情境的解是比較正確
規範性社會影響(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想融入團體,背團體所接受
我們常過於重視群眾智慧,順從多數意見
服從權威
Milgram - 電擊實驗
情境特徵(社會層次)
角色楷模:當共同老師或第二位實驗者不再合作時,服從比例降低
監督:當實驗者不在場時,服從比例降低
衍生情境:服從比例似乎取決於研究開始時無害的情況,店及強度小幅度增加,以及參與者欠缺反思時間
緩衝:當受害者靠近參與者時,服從比例降低;當受害者不再靠近時,服從比例升高
意識型態正當化:例如911極端分子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
內化(internalization)
自我辯護
腳在門內技術(foot-in-the-door):為了讓人們同意原本拒絕的要求,先提出小到無法拒絕的要求,當人們公開順從容易的要求,就會開始重新檢驗自己的立場
認知失調理論
預測違反態度之行為
人有追求認知一致性的驅力,當兩項認知部一致會導致不舒服,因次推動個人消除不一致,使認知恢復協調
繼續錯誤比承認錯誤更容易:人們不喜歡前後不一致,維持一致的壓力非常大,所以人們正當化或合理化過去行為,調整思下態度去支持他
自我知覺理論
當內在線索微弱或模糊,個人就像外來觀察者一樣,必須靠外在線索推論內在狀態
個人藉由觀察自己行為及行為發生的狀況,來推論態度、情緒和其他內在狀態。
參照團體與認同
參照團體不僅是信念和態度的參考架構,也提供我們看待世界的觀點,也就是意識形態或對社會議題和世界的既成解釋
個人不需要等到成為參照團體成員之後才受到其價值觀影響
我們會參考我們認同的團體來評價和調整自己的意見和行為
團體互動
機構規範
Philip Zimbardo:史丹佛監獄實驗
機構化:行為預期根據人們所扮演的角色而有所規定
團體決策
團體迷思(groupthink):Irving Janis
結果或症狀
自我檢查
集體合理化其決策,而不是依據現實來檢驗其優缺點
直接施壓於異議者
自我指派的心理守衛
無懈可擊、道德和全體一致同意的共同錯覺
成因
缺乏有系統的程序來思考各種行動的支持和反對理由
指導式領袖明顯偏好特定行動
團體孤立於外界影響
高度壓力
具有凝聚力的團體決策者
團體成員壓抑自己的異議以維護團體共識
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effect)
團體討論導致比個人決策更極端的結果
原因
規範性社會影響:人們希望被團體喜愛和接納,當討論時,人們可能知悉其他成員的態度更相似或更極端,若他們希望得到團體的正向評價,就要順從團體立場,甚至表達更極端的立場
訊息性社會影響:人們認為他人是有效的訊息來源,討論時聽到新訊息,團體中常會有人主張應該冒險,支持某一立場的論點越多,團體越可能偏向該立場
冒險偏移效果(risky shift effect)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解釋他人行為時,過度強調性格或特徵的影響,而低估情境或當時狀況影響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