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8自我、社會發展與輔導 (人際關係 (攻擊行為 (攻擊理論 (動物行為論:攻擊是本能,確保生存
心理分析:攻擊是死之本能
…
8自我、社會發展與輔導
人際關係
-
-
-
友誼關係
-
賽爾門(薛爾曼)Selman:友誼發展階段論
0.暫時的玩伴 (3-7):自我中心,建立在身體親近度、利益上
1.單向協助期 (4-9):建立在順從自己上
2.雙向享樂不共難期 (6-12):友誼含雙向付出與獲得,但不是為了共同利益(酒肉朋友)
3.親密互享期 (9-15):持續關係具承諾意義,佔有慾出現
4.相互依賴期 (15後):相互尊重
-
-
-
自我認同
-
-
-
-
成就歸因
-
Dweck
精熟取向:成功歸因於內在因素(能力)、穩定因素(努力),失敗歸因於外在因素(工作難度)、不穩定因素(運氣)
習得無助取向:成功歸因於外在因素(工作難度)、不穩定因素(運氣),失敗歸因於內在因素(能力)、穩定因素(努力)
(不認同自己的能力而無法自我肯定)
-
-
團體與社會認知
社會知覺
(人對人的知覺)
-
-
社會認知
角色取替能力:站在他人立場來理解他人感受與想法
傅來福Flavell:參照說明溝通實驗
1.知覺性角色取替:感官知覺,分辨自己所見、所感與他人不同
2.認知性角色取替:思想與意圖,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3.情感性角色取替:情緒狀態,促進同理心
角色取替理論
塞爾門Selman:角色取替論
0.自我中心期(3-6):自己所想就是別人想
1.主觀期(6-8):別人想法可能與己不同,但無從得知
2.自我反省期(8-10):第二者觀點,能推斷他人想法
3.相互觀點期(10-12):第三者觀點,分析他人想法
4.深層社會觀點期(12-15後):體認社會每人觀點不同,全體共同遵守社會規範(ex:公德心)
傅來福Flavell:角色取替論
1.存在期:了解他人對同樣事件有不同意見
2.需要期:因需要而站對方觀點(為了滿足自身需求)
3.推論期:推斷對方心理運作
4.應用期:實務經驗解決問題
角色取替能力養成來自角色扮演
影響因素:認知發展、同儕互動(遊戲溝通)、社會經驗
社會影響
-
-
-
利他行為
-
利他行為發展
依森伯格Esienberg:利社會行為五階段(兩難情境)
1.快樂取向:滿足自身曲球
2.他人取向:發現他人需求,但僅陳述事實
3.人際關係取向:社會規範判斷行為好壞
4.同理心取向:了解自己能幫助他人
5.內化時期:規範與責任內化,了解助人意義
霍夫曼Hoffman:同理心發展四階段
1.嬰兒早期人我不分(聽人哭以為自己在哭)
2.幼兒期可分辨他人苦惱情緒,但無法得知感受
3.兒童期能了解他人感受並給反應
4.兒童後期能體會他人感受,提供關懷協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