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情緒、人格、道德的發展與輔導

人格發展

情緒發展
情緒:經內外在刺激而產生生理或心理的情感反映,為主觀的知覺感受

兒童氣質

道德發展
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情感(愧疚感有內在制裁作用)

依附行為的發展
依附:嬰兒和照顧者之間的情感連結

情緒的發展

情緒的分化

情緒的表達(產出)
嬰兒:哭、笑
幼兒:
1.原始情緒 (2-7個月):喜、怒、哀、怕
2.衍生情緒 (1歲以上):害羞、極度、內疚

情緒的辨識(接收)
社會推論->分辨表情->猜想原因

華生(古典制約):害怕、憤怒、愛
布利吉思(情緒連續發展論):
苦惱(憤怒、恐懼、厭惡、嫉妒)、愉快(得意、喜愛、快樂)
1.主要情緒:苦惱、愉快
2.衍生情緒:憤怒、厭惡、恐懼、得意、喜愛、嫉妒、快樂

情緒理論

詹郎二氏:情緒由生理反應引發
坎巴二氏:反對詹郎,認為心理、生理反應同時發生,情緒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
斯辛二氏(情緒歸因論):反對坎巴,個體根據情緒鑑驗,對刺激+對生理反應的認知與歸因=情緒
所羅門(情緒相對論):情緒出現時產生相反感受(ex:樂極生悲、高空彈跳會快樂)

影響因素

學習

認知

越複雜的情緒受學習因素影響

古典制約
操作制約
類化學習
社會學習理論

成熟

越簡單、基本的情緒受成熟因素影響

生理

環境

情緒智商 EQ
高爾曼Goleman提出
情緒教育

Mayer、Salovey
情緒智商五大要素
1.辨識自身情緒
2.管理情緒
3.激發自己
4.察覺他人情緒
5.建立人際關係


情緒教育目標
1.情緒自覺
2.情緒管理
3.正向情緒培養
4.情緒判讀能力
5.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情緒調適策略

行為策略:增強、行為契約、自我指導訓練
認知策略:腦力激盪法、價值澄清法
認知-行為策略:理情治療法(RET)解除非理性想法
Ellis:理性行為治療法(REBT)
A-B-C-D-E-F人格理論
A 促發事件
B 信念
C 情緒反應/行動
D 駁斥
E 效果
F 新的情感

情緒障礙
原因:遺傳、生理、家庭、環境

外向性:攻擊、反抗、衝動、過動
內向性:退縮、畏懼、焦慮、憂鬱

分類

1.精神性疾患
2.情感性疾患
3.畏懼性疾患
4.焦慮性疾患
5.注意力缺陷過動性
6.其他

人格的特質
整體性、複雜性、穩定性、獨特性

人格要素 (Big Five)
1.外向性
2.親和性
3.開放性
4.謹慎性
5.緊張性

人格發展理論

心理分析學派
本我、自我、超我
潛意識、防衛機轉、早期經驗

新心理分析學派

人本學派

特質論

生物學派

行為學派

人格測量
1.自陳量表(問卷):明確易解釋、選項受限
2.投射測驗(墨漬RIT、主體統覺TAT):自由描述、缺乏客觀與效度

影響人格因素

遺傳

成熟
嬰幼兒(人格萌芽期)->兒童(穩定期)

環境
1.家庭 ex出生序(阿德勒:家庭星座)、教養態度
包姆林Baumrind:三種教養態度
(1)權威式
(2)民主式
(3)縱容式
2.學校
3.社會

Thomas、Chess
紐約縱貫研究 9種氣質
1.活動量
2.趨避性
3.反應強度
4.反應閾 (低-敏感;高-不敏感)
5.堅持度
6.規律性
7.適應性
8.情緒本質
9.注意力分散度

根據9種氣質,分3類
1.好養型(樂天型)40%:正向情緒本質、適應性高、規律性高、高反應強度
2.慢吞吞型(遲緩型)15%:低活動量、退縮、負向情緒本質、適應性低、低反應強度
3.難養育型(磨娘精型)10%:活動量窩變化、退縮、負向情緒本質、適應性低、規律性低、高反應強度

影響氣質因素

遺傳
環境:適配性(兒童氣質和教養方式間的合適度)


依附關係理論

心理分析論

學習論

認知發展論

動物行為論

1.佛洛伊德:滿足口腔期的需求有助建立信任感
2.艾瑞克森:嬰兒期發展任務-信任對不信任

母親(刺激)餵食(刺激)-飽足感(反應)

物體恆存,能分辨主要照顧者

包比
嬰兒依附形成內在運作模式影響對新情境的反應
1.安全型 2.焦慮型 3.逃避型

依附的分類

安士渥斯
包比的依附理論做實驗
陌生情境測驗
1.安全的依附:M在身邊會玩,M離開會苦惱,M回來會尋求安慰
2.抗拒型:M在身邊不玩(纏著M),M離開很苦惱,M回來表現生氣
3.逃避型:孩子專心玩,M離開沒特別反應,會焦慮但易被安撫(不一定是M)M沒耐心、對孩子不敏感
4.錯亂型(最不安全,可能是受虐兒):M在身邊不知要不要接近,重聚也發愣

影響依附關係的因素
兒童特性
1.難養型較可能形成不安全依附
2.兒童的生理狀況
3.兒童是否在期待中出生


照顧者特性
1.母親敏銳度
2.情緒狀態
3.親子適配性
4.母親的依附經驗(可能代間傳遞)


家庭特性
1.家庭氣氛
2.手足人數
3.夫妻關係
3.家庭成員態度


嬰兒照顧方式
適時頻繁回應嬰兒需求

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道德發展論

無律期(0-5) 道德前期
他律期(5-8) 道德現實期、道德絕對觀
自律期(>8) 道德獨立期、互惠期

柯爾柏格:道德發展論
兩難情境 (三期六段)

道德成規後期 (>20)

5.法治觀念(社會法治)
6.價值觀念(普遍倫理)

道德成規期 (9-20)

道德成規前期 <9

1.避罰服從
2.相對功利

3.尋求認可
4.順從權威(遵守法規)

加1原則

批判:
Gilligan認為因後天文化,男注重理法,女注重道德

道德行為發展理論

道德情感發展理論

班杜拉:社會學習論

觀察學習、模仿,增強有助道德培養
外制:獎賞、懲罰
內化:觀察學習,模仿正向楷模、自我控制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論

性器期認同後,超我慢慢形成
超我開始出現道德意識(內疚、羞慚)

道德教育教學法

角色扮演
價值澄清:選擇、珍視、行動
團體討論
同理心訓練

佛洛伊德:心理分析論
人格發展
1.口腔期 (0-1):吸吮、吞嚥
2.肛門期 (1-3):控制肛門
3.性器期 (3-6):戀父或戀母
4.潛伏期 (6-12):本性暫時平穩,轉移到團體活動
5.兩性期(12後):性本能再甦醒,繁衍後代

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論
不認同獨重性慾,強調自我社會文化功能
心理社會發展論、發展危機
1.嬰兒:信任/不信任
2.幼兒:自主/羞怯懷疑
3.學齡前:主動/退縮內疚
4.學齡期:勤奮/自卑
5.青春期:自我認同/角色混淆
6.成年期:親密/疏離
7.中年期:生產/遲滯
8.老年期:統合/絕望

差異
佛強調性本能,艾強調自我功能
佛認為潛意識是主因,艾認為社會環境是主因
佛只談到青春期,艾涵蓋生命全程
佛認為人格受早期經驗影響形成後不易變,艾認為發展危機未解決會再出現

榮格:分析心理學
個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

阿德勒:個人心理學
克服自卑、追求卓越
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人格發展有關

赫妮:基本焦慮論
人有基本焦慮,是行為動機
不認同佛貶抑女性,強調社會與文化對人格有影響

羅傑斯
自我觀念:現實我、理想我(兩者越接近,人格越完整)
馬斯洛
需求層次論、自我實現

奧爾堡
1.共有特質:可相互比較的人個向度
2.個人特質: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
卡特爾
1.表面特質
2.潛在特質

艾辛克:人格二元論
內向/外向、穩定/不穩定

巴夫洛夫:古典制約
刺激類化原則(可解釋情境不同仍表現穩定人格特質)
史金納:操作制約
認為人格是行為反應的組合,不認同潛意識或人格結構
社會增強、行為改變技術
班杜拉:社會學習論
模仿、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