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壹、概述

一、人格的意義及闡釋

(一) 意義:
人格是一相對穩定、內在的因素,使得個體行為表現出跨時間、跨情境的一致性,並在多種情境中展現出與他人有所區別。

二、人格的先天與後天

(一) 雙胞胎研究:

  1. 遺傳在人格特徵上有影響。
  2. 更大的環境差異不會造成人格特徵的相關程度降低。
  3. 雙胞胎在成長過程中相同、不相同的經驗

(1) 非共享環境(nonshared environment)

  • 在同一家庭長大,但並未共同擁有的經驗。
  • 出生序、性別、興趣、父母對待等。

(2) 共享環境(shared environment)

  • 成長過程中手足共同擁有的經驗。
  • 社經地位、父母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中相同的部分等。

貳、人格理論

四、特質論

(一) 概述

  1. 特質是個體行為、感覺、思考方式的一致傾向。
  2. 特質論者的共通看法:
  • 可觀察到行為的一致性
  • 特質與行為是直接關聯的
  • 特質論者相信人格具有跨時間的穩定性、
    跨情境的一致性。

(二) Gordon Allport 的特質論

  1. 方法:對少數個人進行深入研究,從個人書信、日記、自傳中,分析各種潛在的人格特質,以及這些特質對個人生活的影響。

  1. 大要
    (1) Gordon Allport 是近代心理學家最早提出有意義特質論的人。
    (2) Allport 認為特質是人格組成的基礎,每個人的人格都是若干特質獨特組合的結果,形成個體間的差異。
    (3) 特質影響行為,因此個人在不同場合中表現出相似的行為。

(4) Allport 將人格特質分成3種類別:

  • 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
    • 一個人只有一個cardinal trait,且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指一種廣泛全面影響個人生活的特質。
  • 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
    • 人格中明顯的幾個特色,每個人都有若干個central trait。這些特質表現的範圍較小。
  • 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
    • 每個人都有一些secondary trait,影響的範圍更小,僅在部分場合或情境出現,如對衣著的偏好。

(5) Allport 不認為特質是決定行為的唯一因素,情境對行為也有影響力。只是Allport認為可以從特質出發研究行為的穩定性。

(三) Raymond Cattell 的16PF

  1. 方法:
    (1) 利用統計上的因素分析方法,採用字典中大量有關人格特質的形容詞作為分析依據。
    (2) 上述以特質形容詞作為分析材料的方式稱為:
    基本詞彙假說(fundamental lexical hypothesis),指一種語言中應包含了大多數描述人特質的詞彙之假設。

  1. 大要: (1) Cattell 得到兩個層次的特質:
  • 表面特質(surface traits)
    • 可直接被他人觀察到的特質。
  • 潛源特質(深源特質,source traits)


    • 表面特質的根源,人們具備了某些潛源特質,才會將關於該潛源特質的若干表面特質表現出來。

    (2) Cattell 分析出16個潛源特質-16 PF(personality factor),並設計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作為測驗工具。 (B4、P545)

(四) Hans J. Eysenck的三因素論

  1. 方法:也用因素分析,但跟Cattell不同。
    Eysenck 認為抽取出的因素應盡可能彼此不要相關;Cattell認為需抽取出較多相關的因素才能適切描述人們的特質。

  1. Eysenck 重視因素間低相關,故只有得到3個因素(PEN):
    (1) 神經質/情緒穩定(neuroticism/emotional stability)
  • 情緒穩定的程度,有些人容易焦慮、緊張、容易有罪惡感,有些人相反。
    (2) 外向/內向 (extraversion/ introversion)
  • 有些人社會性高、高自我肯定,有些人相反。
    (3) 精神病質/衝動控制(psychoticism/impulse control)
  • 後來才加入的向度,是一個人衝動控制的程度。

  1. Eysenck 三因素論與現代大腦研究的關係:


    (1) 神經質高的人邊緣系統易被激發,因而容易焦慮、緊張,這個現象從兒童幼年就能發現,相當於Kagan的抑制型兒童。



    (2) 內向和外向的人,大腦平時的活動水準不同,因而使兩種人尋求與環境接觸的程度不同:

  • 內向的人:皮質(前扣帶迴)的活動水準較高,為避免皮質活動高到不舒適,所以內向的人迴避環境高度刺激。
  • 外向的人:皮質(前扣帶迴)的活動水準較低,為讓皮質活動高到較舒適的狀態,所以外向的人尋求環境高度刺激。



    (3) 精神病質可能與睪固酮相關,例如:攻擊可能是睪固酮過度分泌的結果。



  1.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用於測量Eysenck提出的三項人格特質。

(五) 大五人格理論(Big five model或Five factor model,FFM)

  1. 方法:基本詞彙假設、因素分析:分析出五個人格因素。
  2. 貢獻者:Robert McCrae 和 Paul Costa
  3. 測驗工具:Neuroticism-Extroversion-Openness Iventory(NEO-PI-R)
  4. 五因素(OCEAN)
    (1) 神經質 (Neuroticism):情緒的穩定程度。
    (2) 外向性 (Extraversion):人際及其他活動的尋求意願。
    (3) 開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尋求新經驗的意願高低。
    (4) 友善性 (Agreeableness):友善、為人著想的程度。
    (5) 嚴謹性 (Conscientiousness):生活中細心、留意、有條理的程度。

  1. Loehlin的研究指出,大五特質受到基因一定程度的影響。
  2. 成人的大五特質隨時間保持相當程度的穩定,隨年齡增長變動越小。
  3. 特質會影響個人的行為。

五、認知論:認知-情感理論

(cognitive-affective theory)

(一) 特質論和認知論爭議:

  1. 特質論的看法:
    相信特質是穩定的,且對行為有直接的影響,因而相信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中,表現出的行為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一個外向的人,在不同情境裡都是一個主動、活潑、自信、愛好交誼活動的人。

  1. Walter Mischel的異見:
    認為即便人們存在若干相對穩定的特質,但這些特質對於特定行為的預測並不準確。在不同情境當中,人們表現出的行為並非一致的,而是具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二) Mischel 的認知-情感理論

  1. 人格系統:認為每個人的人格系統中均有五個單元(units):
    (1) 編碼(encoding)
    個體在處理社會訊息(人際情境)時,上而下歷程的介入。
    (2) 預期與信念(expectancies and belief)
  • 個人從事行為與否,受到他的預期與信念的影響。
  • 當相信自己的作為對事件的結果有影響時,從事一行為的機會大為提高;當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情時,他從事一行為的機會將大為提高,這種對自己某項特定事務上的能力的預期稱為自我效能。
    (3) 情感(affect)
  • 個體行為受到當下心情的影響。
    (4) 目標與價值(goals and values)
  • 個人對特定事物的偏好會影響行為。
    (5) 能力與自我調節(competencies and self-regulatory)
  • 能力:一個人從事一件實務實質的能力。
  • 自我調節:個體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系統。

  1. Mischel的看法:
    (1) 人格系統中的每個單元都可能個別、交互作用後影響行為。
    (2) 相信人格系統本身是穩定的,在短期中不會有巨大變化;但個別情境可能引發不同的單元交互作用,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中表現出相異的行為。

参、人格測驗

一、自陳量表的編製手段及代表性測驗

  • 自陳量表(self-report scale)是由受試者自行填答,並由施測者或電腦計分與解讀的測驗。

(一) 邏輯內容法(logic-content strategy)

  • 題項由編製者依經驗、邏輯找出合適的題項。
  • 代表測驗:吳偉士個人資料表、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

(二) 理論法(theoretical strategy)

  • 編製量表的題項產生,是依據特定人格理論者。
  • 例如:愛德華斯個人偏好量表、人格研究量表。

(三) 效標組法(criterion-group strategy)

  • 編製者設計出若干題項並施測於不同組別的受試者,如:精神病患組和一般成人組,通過考察兩組在各個題項的作答結果,篩選出兩個組別有明顯差異的題項作為正式量表。又稱:對比組法、效標記分法
  • 代表測驗: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MMPI)

(四)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strategy)

  • 經果統計因素分析的技術找出彼此關聯的題項,並予以進行因素命名,從而將原本零散的題目集結為某個人格因素。
  • 代表測驗:艾森克人格測驗、十六人格因素問卷(16PF)、NEO性格量表修訂版(NEO-PI-R)。

二、投射測驗的編製技術及代表性測驗

  • 投射測驗(project tests)是指受試者接受模稜兩可的刺激(抽象圖樣、不完整圖形、片段句子),依要求描述圖樣圖形、編撰故事或完成句子等。施測者分析受試者的回答內容,推斷受試者的人格特徵。
  • 其原理認為受試者描述這些曖昧刺激時,會將自己的動機、慾望、焦慮、衝突、價值觀不經防偽地顯現出來。

(一) 聯想技術

  • 提供受試者圖畫、墨跡、字詞等刺激物,要求受試者報告根據刺激形成的聯想。


  • 代表測驗:



(1) 羅夏克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

  • 1921年由瑞士醫師Rorschach編製。

(2) 文字聯想測驗(word association test)

  • 精神分析學派自由聯想技術的運用
  • 心理異常者聯想字的偏異情形較高
  • 代表測驗:肯羅二氏自由聯想測驗

(二) 完成技術(completion technique)

  • 提供不完整的刺激,如句子,要求受試者進行填補完成。
  • 代表測驗:句子完成測驗。

(三) 編造技術(construction technique)

  • 要求受試者看完圖畫後編造故事。
  • 代表測驗:
    (1)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
    • 美國心理學家Murray等在1938年編製,共有30張曖昧內容的圖片,要求受試者分別講出故事。
    • 分析受試者的故事中的需求與壓力。

(2) 羅氏逆境圖畫測驗
(Rosenzweig Picture-Frustration Study,P-F study)

  • Rosenzweig於1950年發展,有不同的版本適用於不同年齡層的人。
  • 提供受試者令人感到挫折的情境,受試者將圖片中的受挫者可能說的話回應出來。最後分析受試者的攻擊類型。

(四) 表現技術(expression technique)

  • 通過畫圖、表演、玩玩具、捏黏土等方式,表達出人格特質或人格異常的方法。
  • 代表測驗:畫人測驗(Draw-a-person,D-A-P)
    • 由Machover在1949年編製,要求受試者畫出一個人,紀錄受試者對圖畫的評論,並分析圖畫。

BOX:Barnum效應(Barnum effect,包奴姆效應,也稱Forer effect)

  • 心理學家Bertram Forer用來描述占星、算命中經常發生的現象。
  • 在算命時,占卜師常常提供幾乎適用於所有人的描述,這種籠統、廣泛的描述使得被算命的人以為確實描述的是自己,從而錯誤相信其占卜準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