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五講 道家玄理之性格 (無為 (普遍化、抽象化提煉出 (無 (V.否定有依待、虛偽、造作、外在 (目標:去矜(造作)成真人 (WHY去造作???)…
第五講 道家玄理之性格
無為
⇔ 有為:造作
起源:對治周文疲弊(形式、外在),從生命出發才沒有束縛
無為是高度精神生活的境界 ≠ 不動
自然: 精神生活觀念,自由自在,自己如此,無所依靠,
精神獨立
≠ 自然界 ≠自然主義 (物質上仍有依待,但又更上一層) ⇔ 西方:自然現象、他然、待他而然(有所依恃)
普遍化、抽象化提煉出
無
V.否定有依待、虛偽、造作、外在
非存有論的概念,是實踐、生活上的
痛苦根源:
造作
目標:去矜(造作)成真人
WHY去造作???
1.感官上的慾望
在現實自然生命的紛馳上找刺激
2.心理情緒
喜怒無常...
3.意念造作
意識形態,一孔之見的知識,非大智慧
N.無,非存有論,但可延伸為實踐的存有論
實踐practical:解脫、灑脫、無為
道家的存有論特點在以
主觀方式
講有無
境界型態的形而上學
境界(形而上學)
道
1.無
目的:應世
無不為是作用;無為是
本
,可隨時發有(徼)→無有是道的雙重性
虛一而靜
2.有
心境:化掉對任何特定地方的執著,但也不要把任何特定方向化掉就停住,不然會淪為掛空
step1.抽象狀態的無﹐停於此的話為純粹的普遍性
純粹的普遍性:無是本為普遍的,沒有內容,不能具體化,只能看自己,所以掛空
step2.顯現"無限的妙用"
"徼"性:端倪徵兆,是靈活的心境,
不須有特定對象
,引此能有"創造"➔屬實踐的存有論的有
徼向性=道的有性
常無欲以觀其徼,常有欲以觀其妙
→←心思不靈活,會有限➔"玄"出現(徼有特定性,若停於此有就脫離無 ,有若脫離無就無法發揮無限妙用)
徼向性:說明客觀事物的存在
3.物
向後看是
無
是一元的;向前看是
有
是
徼向性
是多元的
無名天地之始(後反,求本),有名萬物之母(向前,散開)
有+無=玄
深奧、辯證的,只能用在人生實踐、生活上
profound&mystery
道的具體性,能具體作用
恢復"道之創生萬物"之具體
創造性
實現原則(確切來說≠創造∵太落實,只是為理解借用)
不生之生
連著萬物通過徼性而生物
消極的表示生的作用(自生自長)
境界型態
哲學性,對實現原理無特殊規定(ex梵天,上帝)
虛
心靈不黏著於任何特定方向
致虛極 守靜篤
靜:隨時將心靈從現實中超拔而出
無限妙(無限)用(無之以為用)
需有
縱
的文化背景(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