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家庭會議 (成長過程跟父母的心結 (母親 (男女朋友對象的挑選,其實我們都知道在我們三個小孩當中,我們都交過男女朋友,但是我們三個所接收到的你們的反…
家庭會議
成長過程跟父母的心結
為什麼要跟父母和解?
Setting
2018年的心歷路程
-
認識人的年齡從29/30,到後半年的40/50,跟年齡大的相處起來還是有差。其實滿累的,但我當時想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我想要確認大我20年30年以上的人,是怎麼樣看待我的。我曾經問過不少人,跟我相處感覺像是幾年次的。很多人起碼都幫我加個5年。但直到Lucy跟我說,我給他的感覺之後,我就確定了
-
-
獲得長輩的肯定當然是很好,但這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從大三之後,我幾乎就沒有以玩樂為邀約的局,甚至同學明白我不常出去之後,也幾乎不約了。當後來看到跟我年紀差不多的人遊學,快快樂樂地摸索人生,或是同學之間約出去玩等等,其實我有時候很悔恨為什麼當時我沒有為自己保留一點彈性,多留一些時間給同儕,有時候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早找到答案,甚至更慘,還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早努力。
如果你在做一些決定的時候,發現腦袋中有別人聲音居然硬生生的先出現在你的聲音之前,那我們要很有警覺,為什麼呢?因為那個聲音很有可以能是你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人事物偷偷給你植入的設定,而這些設定對於你自己的影響,可大也可小,有可能對你有幫助,也有可能對你具有摧毀性。而我們陸陸續續可以知道,這些聲音的來源,最早最早會來自於哪裡,那就是原生家庭。
-
-
-
Complication
可是我發現,透過自己的覺察,雖然可以很快的認識自己,但是我覺得這不夠徹底,因為這只是對自己的和解,對方並沒有餐與,而且往往因為你只有跟自己和解,在很多的狀況之下,還是會很容易陷入到過去的回憶跟糾結裡面。
Turning Point
-
看完孟菲的總結之後,當時我在想,或許我也應該要跟我的父母分享一段。起初只是一個假設,但是後來我越想越覺得有必要,因為我希望我在外面接受挫折的時候,我需要知道我並非自己一個人面對一切的冷暖。當然是我方陣線越強大越好。
-
父親
之前有稍微跟媽媽提過,在求學的過程當中,很多高中生其實沒有什麼自我意識,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家庭的期許,又加上沒有受到其他的外界刺激,所以往往會認為「父母等於世界」,而在升學是唯一應該專注的環境之下,我不曉得其他人,但我自己如今回想起來,我自己是這麼想的,「成績的高低等於愛的指標」,講得再白話一點,就是「只要我沒有考上醫學系,我就得不到父母的愛」。我感受非常深刻,當時在追求課業的階段,都是用復仇還有憎恨的心態在前進的。
但是呢,剛剛有提到,我並沒有因為缺愛就放棄自己,因為我當時有著一個更強大的力量在推著我自己前進,就是憎恨。我恨那些成績比我好的,我恨那些可能常常可能有意無意拿出來跟我比較的那些人,我要復仇,甚至在我那段時間,我對你是又愛又恨。講到這裡我想信當時我自己腦中的設定應該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只要我成績不夠好,我就得不到你們的愛」而我相信我當時在考上藥學系之後,拼命努力增進其他方面的能力的一部分原因很可能來自於這裡,在一方面,我並沒有完成你們的期許,但是我不想要再被掌控,所以呢「只要我做出一個更厲害的結果,那麼你們就不會再叫我考醫學系」
但是幸好呢,後來我幾乎也是在同一時間明白,其實這樣的假設是錯誤的,因為從很多方面觀察起來,並非如此。((這個例子作為一種案例的說明,就是心中的一種假設,如果你越往那個方向去證實,而不加以從各個方面切入比較,那麼那件事情就越有可能成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負面的人越來越負面,心中越困乏的人,越爭取越是困乏;缺愛的人,越求愛越是缺愛。))
而我假設錯誤的證據很明顯,那就是爸爸在愛的表達上,表達的方式,跟我接收所用的方式不一樣。事實上每個人都不一樣。
有些人需要稱讚比較多,有些人是肢體動作比較多,有些人是陪伴比較多,每個人都不一樣,表達愛跟接收愛的方式在每個人身上可能也不同。
爸爸表達愛的方式,就是「行動」,例如每個禮拜,從埔里回來台中,你想想看下班很累要開一段路,然後隔天又要6點多起床開回去,這很累吧,但你想這後面支撐的不是愛難道還有其他的嗎?
但是為甚麼有時候我們會常常聽到巧宜開玩笑說,喔你又回來了喔,等等之類的。我在想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小的時候只能靠「語言」,來作為判斷的依據。
我自己感受到、接收到的表達很多都是「你怎麼在休息」、「你要要求自己」、「你這個很差」、「你這個做不好」而且有時候語言會以責備居多。
也就是因為如此,有時候你叫我做事情的時候,我不太想去做,因為我腦中的設定就是,「不管做得如何,後面幾乎都是苛責」
然後另外被塑造出來的制約就是,之前國中的時候你從樓梯走上來房間,我的感覺都滿恐怖的,因為沒有在讀書的話你就會罵。所以國中高中的時候,光是聽到腳步聲都會緊張。
這就是我第二個心結。但即便這聽起來很痛苦,這事實上也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只是要聽出來有難度。
你知道這個心結是什麼時候才開始被解開的嗎?
母親
-
我要對妳說的是類似的事情。之前在追學妹的時候,其實別人有提醒我,但是我還沒有意會過來。妳記得當時我跟你提到學妹的時候,是講甚麼嗎?我講說「我覺得你會喜歡她」。現在聽起來,妳覺得這比較像是用誰的愛情觀在挑選對象?後來我發現,我在看一個女生的時候,腦袋中居然出現了我自己以外的聲音跟條件,我就明白了,這個設定也是被植入的。
其實兩邊的想法我都可以體會,就拿經營Nuskin來說好了。于恩跟巧宜都知道我不喜歡Gay,也不喜歡那種小奶狗,撒嬌取暖的那種男生,也不喜歡那種911或是頑童那種調調的男生。當然撇除掉一些偏見之外,其實應該是不喜歡某種他們身上的性格。可是喔,如果我一直在我團隊以下,不管是無意有意都算,散佈這樣的訊息,大家一定感受得到。第一代夥伴我當然還可以自己挑,但是第二第三代的夥伴,如果剛好就進了這樣的夥伴人,在團隊的文化當中,就會有種,喔團隊領導不接受這樣類型的人。又例如前幾天我有注意到妳看電視如果看到長相不是那麼ok的女生,妳可能會直接說唉呀她的鼻子怎麼了怎麼了。我們人可能都嘴巴動得比較快,但這也可能會塑造一種文化,就是那個不是令人滿意的人,很有可能被批評,那麼如果那個人剛好是我的女朋友呢,或是我的例子,如果那個人剛好是我夥伴進的下線,剛好是我不接受的類型呢?
-
我希望聽看看你們的想法,因為這兩方都很難。可是我這時候我只能借用一下孟菲的口吻。就是如果是我小孩,我不會去當直升機父母,不過當然還是要了解他的想法,但我介入最消極最消極的情況,就是我小孩的另一半,已經妨礙到我孩子的自由,而且受傷很嚴重了。或是我的夥伴的夥伴已經在消耗我夥伴的能量的那種。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是在危機可能會發生之前就先行介入,這不僅會造成信賴感上的落差,孩子也不知道什麼叫做會受傷,甚麼叫做可以。這很有可能就是西方跟東方很大的差異。
我想要再提出一點,這個現象其實在亞洲滿普遍,就是亞洲父母保護小孩、或是掌控小孩的傾向相對來說比西方更顯著。而且不要說父母好了,就連我自己之前在處理感情的時候,控制的慾望也很嚴重。因此呢,我接下來要說的盡量委婉一些。就我的感受跟觀察而言,起初爸爸早期那種充滿威嚴的樣子,會讓我不自覺的把「掌控」這件事情很自然而然的跟爸爸連線連在一起,可是我慢慢的發現,你們兩位相比較起來,真正比較有掌控慾的,不是爸爸。而我剛剛說,就我的「感受」跟「觀察」而言,我自己感受到我有被控制的程度,比我「觀察」到的程度,還要少很多。而至於為甚麼會有這個現象,我覺得我們稍微回溯一下成長的過程,或是稍微跟自己對話一下,可能很快就可以找出來這個是甚麼原因了。阿如果你們想要找我一起對話的話,我也非常樂意。
Transition
這可能呢看不太出來,但其實我在小時候,尤其國中高中這段時間,其實內心是很缺愛的。即便我外表看起來陽光,內心其實有著滿深的黑暗。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個缺愛的人居然可以活得好好的,為甚麼?原因就在於,或許我是天蠍座的關係,缺愛會很痛苦,但不至於讓我死掉,而且天蠍座還可以依靠另一種東西作為生存的動力來源,那就是憎恨。
Lucy
-
一些注意事項
-
會喜歡的人就是會喜歡你,想認識你個性的人就是會想認識你,他不需要知道你認識誰誰誰或是你有什麼什麼,這也是我2018年底的心得,年初拼命的想把自己介紹出去,可是後來我發現你講越多,你越沒價值,而且你講得越多,你在那個局裡面影響力越來越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