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教育心理學學說 (一、人格心理學, 七、智力論, 五、認知心理學, 三、社會發展論, 二、精神分析心理學, 四、行為主義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學說
一、人格心理學
七、智力論
五、認知心理學
三、社會發展論
二、精神分析心理學
四、行為主義心理學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二、精神分析心理學
防衛機轉(常考)
文飾作用
退化作用
投射作用
補償作用
昇華作用
反性作用
內化作用
抵銷作用
壓抑作用
人格發展五個時期
口腔期(0~1)
肛門期(1~3)
性器期(3~6)
潛伏期(6~12)
兩性期(12~)
性別心理動力論
認同作用:潛意識下,模仿尊重或羨慕的對象
依賴認同作用:三歲前,嬰兒的行為均向母親認同。
防衛認同作用:男、女分別向父母進行模仿,形成性別角色。
戀母情結:視父親為情敵,閹割焦慮
戀父情結:視母親為情敵,陽具妒羨
道德理論
與早年生活經驗有關
超我的道德性器期開始發展,青少年時期開始成熟
最高的道德狀態:倫理狀態
代表人物佛洛伊德Freud
關鍵字:性泛論、潛意識、夢得解析、認同、挫折防衛機轉
三、社會發展論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論
源於皮亞傑的道德發展論:強調兒童判斷是非的能力和其認知發展息息相關
屬於新皮亞傑學派
以道德兩難情境作為評估發展之道具
道德:個體用來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
習俗:即社會規範,和於規範的行為即是道德行為
道德的三期六段論
前習俗道德期(九歲以下)
避罰服從取向
相對功利取向
習俗道德期(10~20歲)
遵守法規取向
尋求認可取向
後習俗道德期(20歲以上)
社會法治取向
普通倫理取向
道德兩難問題討論
加一原則:在六個階段中,提升一個階段讓學生思考,藉此提升道德認知水準
艾里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異於佛洛伊德:依據一般心理健康者,不是基於人格異常
代表人:艾里克森(Erikson)
又稱心理社會論、人格發展論,基本由精神分析論演變而來,稱為新佛洛伊德學派
人生發展危機八大時期
自主獨立-羞怯懷疑(1-3)
自動自發-退縮愧疚(3-6)
勤奮進取-自卑自貶(6-12)
自我統合-角色混淆(12-18)
友愛親密-孤僻疏離
精力充沛-頹廢遲滯
完美無缺-悲觀絕望
信任-不信任(0-1)
自我統合
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分類
來源
發展性危機:正常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急劇變化導致的異常反應
境遇性危機:外部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機
存在性危機:人生問題產生的內部衝突與焦慮
發生的早晚
急性危機
慢性危機
混和性危機
心理危機特徵
危機的複雜性
動力性
機遇性:危機也是轉機
困難性
普遍性
心理危機形成階段
警覺階段:出現變化開始緊張,但多半不會向人求助。
功能惡化階段:無法處裡變化緊張惡化,當事人開始求助
求助階段:當事人情緒、行為和精神徵狀進一步加重
危機階段:產生習慣性無助
心理危機干預模式
平衡模式:幫助處於心理狀態失衡的危機個體回到危機前的平衡狀態
認知模式:通過思維改變的方式,獲得理性,使個體能夠獲得對自己生活中危機的控制。
心理社會轉變模式:結合適當的社會支持和環境支援幫主他們活得對自主的控制。
馬西亞(Marcia) 自我統合狀態
危機與承諾四大類型
迷失型統合
未定型統合
定向型統合
早閉型統合
承諾:指個人表現投注心力的程度
危機:是否主動決定人生的選擇
一、人格心理學
各型性格
A型
B型
C型
T型
t型
D型
S型
人格特質論
榮格
奧爾堡
卡特爾
薛爾頓
艾辛克
赫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