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歐洲(二) (古老歐洲的再出發(西班牙為例) (文化資產的保存及永續經營 (產業遊憩資源經營 (以當地特產舉辦稻米節、美酒節等活動,行銷作物與生產過…
歐洲(二)
古老歐洲的再出發(西班牙為例)
文化資產的特色
古蹟建築
羅馬劇場、城堡、清真寺
風俗和文化活動
天主教信仰→保護神生日慶典成為各地特色文化活動
外來作物、產品:橄欖、水稻、磁磚、馬賽克
自然景觀
冰河峽谷
文化資產的保存及永續經營
產業遊憩資源經營
以當地特產舉辦稻米節、美酒節等活動,行銷作物與生產過程
旅遊產品行銷
製作文宣產品、三家旅遊博覽會、設立旅遊辦事處
文化活動推廣
政府推廣+民間營造→變成國際知名慶典:奔牛節、火節、四月春會
成果
跨國遊客僅次於法、美,居世界第三;掛國旅遊收入僅是於美,居世界第二、觀光業帶動相關服務業
文化資產維護
為保護古老建築→修復、改為國營旅館
發展背景
地理位置險要
位於伊比利半島,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望→歐非交會地
地形崎嶇,居民具有強烈地域觀念
歷經許多外族統治→留下豐碩的文化資產
加入歐體(1986)
各地資源不一→經濟發產差距擴大
發展觀光業
接受資金、技術援助,發展基礎建設、現代工業
轉型奮起的東歐諸國
改革開放與外資流入
外資
來源:德、荷、奧、法,主要投資低技術與勞力密集的製造業
外資最愛的三國
捷克:鄰近先進國家,加上良好的運輸系統及眾多技術勞工
主要投資石化、汽車、非金屬礦產
匈牙利:將績效佳、具競爭力的國營企業對外資開放、主要投資食品飲料、電子零件組、運輸設備
波蘭:工資低廉,國內市場潛力大
外資帶來的助益
帶來資金,增加就業機會、引入高效率的管理和生產技術→帶動本土企業的產業升級
改革成果
各國經濟發展穩定,國內需求擴張
發展勞力密集的製造業→低工資
外國企業:為開拓歐盟市場或著眼於較低的生產成本
原因
為振興經濟、為獲西方援助而改革
經貿結構的轉變
各時期的轉變
加入歐盟、引入外資後,經濟結構漸以第三級產業為主、工業發展集中於勞力密集產業,貿易對象為歐盟會員國
波蘭、捷克、匈牙利→工業發展:汽車、電子等製造業為主、進出口貨物:運輸、機械設備、資通訊為大宗、貿易以德為主要夥伴;加入歐盟後,因免除關稅而與核心區出現產業分工
發展政策
引進外資→扶植本土產業、獎勵製造→鼓勵研發
波蘭:設立中小企業經濟園區,以減稅、租金優惠鼓勵本土企業進駐;
捷克、匈牙利:對高附加價值產業和研發中心提供投資獎勵與免稅優惠;
斯洛維尼亞:拓展國際關係、解除管制、降低關稅
交通要衝的地理位置
民族、宗教複雜
民族多樣:以斯拉夫人為主
宗教信仰多元:以東正教為主,亦有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東歐集團的形成
美蘇冷戰時期,成為政治緩衝帶、蘇聯將本區併吞,實施計劃經濟體制
地理位置
北部平原:戰略地位重要
南部山地、平原交錯:巴爾幹半島石灰岩地形發達、地形崎嶇、多瑙河等河流切穿山地形成往來通道
民族主義勃興
蘇聯解體後,各國推翻共產政權,改為民主政治
民族主義:各國希望獨立
歐盟的發展與問題
區域差異
核心帶與邊陲區差異漸趨明顯
南部邊陲區:除義大利及西班牙北部的環地中海區域,缺乏原料及動力,工業發展慢、部分國家因政治、社會不穩定→經濟發展遲緩
東部邊陲區:前共產國家,產業結構失衡、生產效率不佳,共產政權瓦解後轉型期出現通膨、資金短缺
核心區:人口密度最高、人均GDP最高、都市最密集、鐵公路網最密
各會員國內部發展不均
西、義等國南北失衡
德國東西失衡
區域平衡政策
事例
運輸網路整合:泛歐運輸網計畫
成效
核心區因提供邊陲區建設所需而獲收益
邊陲區因基金支援而快速發展,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轉型,提高競爭力
作為
設立數種基金,援助各國區域發展計畫(集中於邊陲區)
鼓勵跨國合作,促進邊境發展
設立區域委員會,處理跨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