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日治社會 (社會文化運動 (背景 (三一、五四運動, 日本大正民主時代, 民族自決(一戰後), 殖民地政治引起不滿, 內地延長時期 :!:),…
日治社會
社會文化運動
背景
三一、五四運動
日本大正民主時代
民族自決(一戰後)
殖民地政治引起不滿
內地延長時期 :!:
1914台灣同化會(板垣退助、林獻堂)
即遭解散
台日應該待遇一樣(訴求)
1920新民會(林獻堂)
在日本本土受到憲法保障
廢除「六三法」(訴求)
臺灣青年
蔡培火、林呈祿
批評施政、民族自決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1934(最久)
林呈祿
主張設置台灣議會
將能制衡總督府,遭強烈反對
請願過程
1923治警事件
蔣渭水、蔡培火成立社團被禁止轉往東京
遭逮捕
因治安警察法
激起民眾熱情
林獻堂前往東京向國會請願
目的
如果僅撤除「六三法」
議員名額有限,可能無法保障台灣人
適用日本法,無法確保台灣特殊性
設立本地立法機構
失敗
未能取得日本國會支持
台灣可能脫離或獨立
強硬打壓被迫停止
1921台灣文化協會(林獻堂、蔣渭水)
文化活動引進新思潮、批判政府
想法不同,1927年分裂
1927年臺灣民眾黨
第一合法政黨 :star:
制衡新文協
分裂
台灣工友總聯盟(左派)(蔣)
1930年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1934年放棄請願
總督府開放部分選舉 :checkered_flag:
地方自治機關
半民選
限制超嚴格
自治聯盟雖積極參與但無法發展主張
楊肇嘉成立
合法推動請願運動
林、蔡加入
提出改革訴求
新文協(左派)
林、蔡、蔣離開成立
影響左派發展
1925年各地農民組合
二林事件(蔗農)
台灣農民組合(全島)
生活
休閒
休閒活動
西方近代社交文化
公園
高爾夫、賽馬
百貨公司
登山、旅遊
醫療衛生觀念
公立醫院
1921年臺北病院
公共衛生
自來水
地下水道
警察協助檢疫
疾病受到控制,死亡率大幅降低
人口提升
生活作息
時間制(1896年實施世界標準時)
1910年代初期,全台報時系統
機構依據時間
交通工具
陽曆、星期制
法治觀念
西方近代法律、司法
法院、律師
建立法治觀及守法習慣
傳統習俗
三大陋習
鴉片
漸進政策、壟斷
辮髮
纏足
風俗改良會
放足斷髮風潮
總督府運用「保甲制度」禁止
女性投入生產、受教育
地位提升
文化藝術
文學
傳統文化
詩社
櫟社
連橫《台灣通史》
漢詩
新舊文學論戰
張我軍在台灣民報批評舊文學
白話文
原因
日本近代文學
中國新文化運動
新文學
台灣話
賴和
台灣魯迅、彰化媽祖
社會關懷
日文
「國語」政策
社會關懷
楊逵、呂赫若、張文環、龍瑛宗
隨戰事升高,逐漸管制
總督府壓制社會運動
轉向文學
戲曲
南北管、布袋戲
歌仔戲
宜蘭
新劇
知識份子用來啟蒙
音樂
管弦樂
江文也「台灣舞曲」
台語流行歌
鄧雨賢
呂泉生
流行歌曲
桃花泣血記
美術
美術展覽
官方
臺展變「府展」
東洋
林玉山、陳進、郭雪湖
西洋
陳澄波、廖繼春
民間
臺陽美展
新美術運動
學校引進
黃土水
日籍美術老師
石川欽一郎
東、西洋畫
社會
新知識菁英(台人)
高等教育
家世背景
專業身份
為台灣人發聲,成為社會領袖
社會運動
攏絡仕紳
延攬擔任保正、甲長(授予)
紳章(戲稱狗牌)
人物
辜顯榮
林熊徵
人口及都市
人口
醫療進步,人口大幅成長
1940年超過600萬
死亡率大降
前期擴張
日本人(5.3%)以公職、技術人員、商人
都市
鐵公路
台中
1940五大都市
北、高、南、基隆、中
港口擴建
基隆
高雄
差別待遇
教育
高等教育
1928台北帝國大學
留學
台灣人到日本留學
高等教育for日人
科系
醫學
成立專門學校
原本改制
醫學校→醫學專門學校
國語學校→師範學校
台北高等學校(大學預備)
基礎教育
1898年推行近代教育
隔離政策(都日語) :star:
台灣人
公學校(繳費)
實業教育訓練初級技術人員
國語、醫學校(早期)
仕紳捐款
1915年總督府成立台中中學校(中一中)
日本人
小學校(義務教育)
中學校
日臺共學
1919內地延長主義
新教育令1922
區分小、公學校
是否常用日語
1941年皆改為國民學校
FOR中學校以上
1943年推行義務教育
初等教育
統治建設需要
忠君愛國
1896年國語傳習所
1928年台灣共產黨(左派)
日共支部(蘇聯第三國際)
謝雪紅
打倒總督府
台灣共和國(目的)
積極介入新文協、台農組
報刊
臺灣青年
臺灣民報
日本軍人(右派)掌權,1931年
整肅左派,活動被迫停止 :no_entry:
中日戰爭後,高壓統治,自治聯盟自動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