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参、認知發展 (三、維高斯基認知發展論:社會文化觀點 Lev Vygosky (1896-1934)俄國人
也是階段論
陶工論
…
参、認知發展
三、維高斯基認知發展論:社會文化觀點
- Lev Vygosky (1896-1934)俄國人
- 也是階段論
- 陶工論
學習先於發展,豐富的文化刺激可以引導發展。
- 不同社會文化中,因為生活/生產方式不同,因此所注重的智力表達形式不同。而個別社會文化下的生產活動、信念、價值觀、所具備的工具及知識等,會形塑其成員認知發展的過程和結果。
- 兒童在生活中,是經由父母、老師、手足、同儕的示範引導,習得文化中重視的智力活動。
1. Vygotsky 提的觀念和術語
(1) 智力調適的工具(tools of intellectual adaptation)
指一文化中所具備的知識、用具、符號、語言,用來引導進行思考或解決問題的方式,以適應該社會生活及生產需求。EX:指南針、時鐘等。
(2) 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
- 兒童從事特定智力活動時,獨立進行作業達到的實際水準,與受協助之下所達到的最大水準之間的差距。
- Vygotsky 認為知道一個學生短期的未來能夠做到什麼,比知道他現在能做到什麼更重要。
- 陶工論:發展可以通過適當的引導而提前發生。
(3) 鷹架作用(scaffolding)
- Wood & Bruner延伸ZPD理論,而發展的一種教學概念。
- 師長或同儕在學童的ZPD中,提出有效協助,用以幫助學生獲得認知技能。
- 良好鷹架作用是 適時適量,並在學習進展過程中逐漸 撤離(fading)。
(4) 同儕教學(peer tutoring)
- 由同儕互相教導學習,可以創造出較好的學習效果。因為他們才剛學過,較了解學習者的ZPD。還有學徒制、合作學習(分組、讀書會,在過程中培養分工合作、人際溝通等公民社會精神與能力)等。
(五) 動態評量 (dynamic assessment)
- Vygotsky 認為在測驗施測中老師可以給予提示,目的是要了解學生運用提示的能力,也代表學習潛力高低。
- 傳統的智力測驗多屬於 靜態評量(static assessment),測量學生獨立表現的能力。
-
-
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
- Jean Piaget,1896-1980
- 階段論
- 園丁論
發展先於學習,環境不應干擾發展的過程。
基本概念
1. 基模 (scheme)
個體根據經驗建立基本知識或行動,用以核對、解釋、了解、吸收周遭環境。(舊知識)
2. 適應 (adaptation)
- 在外在環境的刺激下,個體不斷主動增加或修改基模,以求內在知識與外在環境維持平衡的歷程。包含兩種狀態:
(1) 同化(assimilation):個體利用已經具備的基模核對、解釋新經驗。
(2) 調適(accommodation):當既有基模無法成功核對或解釋新經驗,會產生失衡(disequilibrium)。調適則是指為了重新恢復平衡,個體建立新基模或修改舊基模以容納新經驗的歷程。
3. 組織(organization)
重新安排基模,讓基模更有效率、更具適應性,提升認知結構的效率
4. 平衡化(equilibration)
個體產生新基模或修改舊基模即可重新恢復平衡狀態。平衡狀態的不斷失去與恢復就是認知發展的力量。
-
四、訊息處理論的認知發展觀
(一) 標準理論
感官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
(二)訊息處理理論觀點認知發展的意義
- 電腦比喻-將人腦比喻成電腦,企圖以電腦處理訊息的特徵來解釋人們對外在事物知覺、注意、記憶、回憶等過程。
- 認知發展:上述處理訊息之機制隨年齡的變化情形。
(三) 訊息處理的容量與速度
- 認為人們隨年齡增長,處理訊息容量和速度增長,是因為大腦成熟的結果。
- 短期記憶容量:7+-2
- 訊息處理速度:
根據Robert Kail(1991)的研究,發現人們各項作業速度隨年齡增快。
(四) 注意力發展
- 持續注意力:隨年齡增長,因為網狀組織完全髓鞘化要到青春期左右。
- 選擇性注意力:能將注意力引導至特定刺激的能力,此能力隨年齡增長而逐年進展。
(五) 策略發展(stategies development)
- 策略的意義:為達到目標,而動員認知資源所執行的心理或行動步驟。
- 策略發展-以兒童維持性複誦為例(Flavell研究)
- 結論:
- 可得性缺陷:完全沒有執行某項認知作業的策略。
- 生產性缺陷:無法自發性使用策略,但經導引後可以完成作業。
- 效用性缺陷:可以自發性產生策略,但該策略對於完成作業毫無助益。
- 成熟使用缺陷:自發使用作業,並有助於作業完成。
策略選擇模式(strategy choice model):由發展心理學家Sieglar提出,認為兒童在解決問題時會逐漸發展出最有效的策略。
也稱為重疊波段模式(overlapping waves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