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情緒與壓力 (一、壓力的類別 ((一) 生活事件(life events)
(二) 日常瑣事(daily hassles) ((三)…
情緒與壓力
一、壓力的類別
-
二、壓力的評估、
因應與身心反應
(一) 壓力評估
- Lazarus & Folkman 提出兩個層級的認知評估
- 初級評估(primary appraisal)
評估事件是否造成威脅。
- 次級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
評估自己的因應能力和具備的資源。
(二)因應策略(coping strategies)
- Lazarus & Folkman 提出兩種類型的因應策略
- 情緒焦點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處理壓力引發的負面情緒。
- 問題焦點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採取行動直接面對問題,以減低壓力造成的不適。
- 高焦慮型-情緒焦點(外控者)
- 低焦慮型-問題焦點(內控者)
(三)壓力的生理現象
由下視丘發動的兩套生理反應:
- 交感神經腎上腺隨質系統
(sympathetic adrenal medullary system, SAM)
- 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
緊急事件(短期壓力)造成的生理反應
1. 戰或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
- Walter Cannon提出,交感神經會自動反應分配資源
2. 照顧與友善(tend and befriend response)
- Shelley Taylor提出:女性面臨威脅時,會保護子代、與他人形成社會連結
長期壓力造成的生理反應-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 加拿大分泌學家 Hans Selye 提出 一般適應症候群 GAS
- 適應長期壓力有三個階段
- 警覺反應期(stage of alarm reaction): 調動身體資源 (SAM)
- 抵抗期(stage of resistance):適應階段、可體松分泌 (HPA)
- 衰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抗壓力減弱、免疫等系統損害
(四) 壓力與疾病
- 壓力會造成可體松大量分泌,會抑制白血球生成→免疫力降低。
- 白血球減少,會增加病變細胞生長的機會。
- 壓力造成毛細血管增生,增加病變細胞得到營養的機會。
- 慢性壓力容易造成高血壓,冠狀動脈性心臟病機會提高。
- 壓力導致憂鬱
二、情緒的演化和文化因素
(一) 情緒有演化基礎
- 達爾文認為人和部分動物的情緒是演化的結果。
- 全世界嬰兒一些基礎的情緒反應是一致的。
- Paul Ekman 發現人有7種基本情緒(basic emotion)及與之相應的臉部表情。
- 生氣、害怕、厭惡、驚訝、開心、哀傷、輕蔑
- Ekman對與世隔絕的Fore福爾人做研究發現他們也有相同的基本情緒與表情。
(二) 情緒受文化調節
- 不同文化中形成的情緒性質或強度不同,例如:公眾親吻 美國vs印度
- 不同文化在情緒表達上做的規範,
Ekman稱作:表達規則(display rules)。
三、情緒理論
共6個
(一) 詹郎二氏論(James-Lange theory)
- 美國William James & 荷蘭Carl Lange
- 引發情緒的刺激物→生理反應→解讀生理反應形成情緒
舉例:看到熊→心跳加速→注意到心跳加速而感到害怕
- 經驗到情緒一定要有生理反應
評論:
- 不同感覺可能有相同的生理反應
- 生理反應並不一定產生情緒
- 生理訊息的回饋太慢,
我們感到心跳加速前就先感到害怕了。
(二) 坎巴二氏理論(Cannon-Bard theory)
- Walter Cannon &Philip Bard
- 認為情緒經驗和生理反應是同時獨立而發生的,且視丘扮演重要角色
- 有生理反應不一定會產生情緒,反之亦然。
評論:
- 後來發現杏仁核才是關鍵角色,非視丘。
- 情緒形成過程中,生理訊息並非完全不重要。
(三) 斯辛二氏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 Stanley Schachter & Jerome Singer
- 情緒來自2個因素:
生理反應、個體對情境和生理的解釋
- 個體對生理反應進行解釋(歸因),影響情緒生成。
- 也稱 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指生理反應&認知評估。
- 著名的 吊橋實驗
(四) 認知評估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 Richard Lazarus,認為個人對情境刺激的認知評估是形成情緒的主要因素。(對刺激物的想法會形成感覺)
- 引發情緒的刺激物→對刺激物進行認知評估→依評估結果形成情緒
(五) 單純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的相關研究
- Robert Zajonc 發現即使是閾下刺激,單純曝光效果依然存在。因此,提出 情緒產生不需認知介入。
- 情感優先假說(affective primacy hypothesis):
感覺跑在認知分析之前。
(六) Joseph LeDoux的情緒理論
- 大腦有兩條情緒迴路,都經過杏仁核:
(1) 低路(low road):感覺刺激→視丘→杏仁核,
情緒無關認知處理(Zajonc)
(2) 高路(high road):感覺刺激→視丘→大腦皮質→杏仁核,
外在刺激經認知處理產生情緒(Lazarus)
調節壓力的變項-人格特質
壓力效果的調節變項
(一)A型行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
- 容易得心臟病
- 成就競爭傾向:高度競爭、有野心
- 敵意:有攻擊性、缺乏耐心
- 時間急迫感:覺得時間不夠用
(二) B型行為模式(type B behavior pattern)
- 和A型相反:較閒適、放鬆、無敵意
(三) C型行為模式(type C behavior pattern)
- 與癌症高度關聯
- 忽略自己需求、逆來順受、不表達自己苦處
(四) D型行為模式(type D behavior pattern)(補)
- 容易得憂鬱症
- 容易焦慮、負面思考自動化
- 復原力和挫折容忍力較低、長期處於負向情緒
(五) 堅毅(hardiness)
Kobasa & Maddi 認為有堅毅性格的人,在壓力下不容易生病,且有三種特徵(3C)
- 內控(control)
- 承諾(commitment)
- 挑戰(challenge)
(六) 樂觀(optimism)
Scheier & Carver,認為樂觀是個人對未來的整體預期,樂觀的人:
- 幸福感較高(well-being)
- 不易憂鬱
- 手術後恢復較快
- 比悲觀的人較少死於心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