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Freud🆚Erikson

研究主題

探究個體生命中的每個改變,描述人生各階段的特徵。

全人生的觀點

嬰兒、兒童、成人、老人,
對個體整個生命的演變做長期性的研究

2.理論

1.舊精神分析和
新精神分析

1.Freud

3.性器期 3~6歲

4.潛伏期 7~青春期

2.肛門期 1~3歲

1.口腔期 0~1歲

5.兩性期 青春期以後

德2.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1.信任 vs. 不信任
0~1歲 嬰兒期

從出生在一歲的嬰兒是完全無助的,因此與照顧者的關係決定了他是否能解決人生的第一課題。
➞照顧者如果對嬰兒的哭鬧、需求很快的反應,就能感到這是安全的世界,對人發展出信任感;反之,就會對人產生不信任感。

2.自主 vs. 羞愧與懷疑
1~3歲 幼兒期

幼兒開始學習講話、自己吃東西、走路、如廁,學習獨立,若父母時常鼓勵、誇獎,就會覺得自己很棒,對自己有信心,更願意嘗試新事物,而發展出獨立自主的能力;反之,若父母太過嚴苛、苛責,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懷疑自己的能力,而有羞愧與懷疑的感覺。

3.主動 vs. 罪惡感
3~6歲 學齡前期

幼兒具有高活動力,且已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可以開始表現自己。若對幼兒的表現表示鼓勵與重視,幼兒就能從中培養積極主動及勇於嘗試的個性,並且不怕面對失敗;反之,幼兒表現差時盡受嘲笑或責備,則會對自己的失敗產生罪惡感,導致其退縮或害怕去表現。

4.勤勉 vs. 自卑
6~12歲 學齡兒童

兒童開始進入小學,學習過程中努力用功、有優秀表現時能夠獲得獎勵與成就感,便能從中養成勤勉認真的品行;若努力一直沒有獲得回饋,或始終表現不佳,便會產生樣樣不如人的自卑感。

5.角色認同 vs. 角色混肴
12~18歲 青少年期

角色認同

角色混淆

別人喜歡什麼,你就去做什麼

6.親密 vs. 孤立
18~35歲 成年期

7.精力旺盛 vs. 失去興趣
35~60歲 中年期

8.統整 vs. 絕望
60~歲 老年期

1.定義

探討個體從出生到老年的各階段所面臨的發展問題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個體都會面臨不同的危機與挑戰。
隨著年紀的增加,所面對的責任與人生角色也在不停的轉換,
個人必須和所處的環境成功互動,才能完成發展任務,渡過危機。

試題

二、根據艾力克森(Eric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格發展可以分成八個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與心理社會危機(psychosocial crisis)。請由十二歲之後的四個階段中舉出一個階段, 說明此階段的發展任務與心理社會危機,並說明在此一階段可提供的協助為何?(25 分) 107 調查官

一、Ericson 認為青少年的「認同危機」是什麼?Marcia 認為的青少年認同狀態有那些?各說明之。(25 分) 107 觀護人

二、艾瑞克森(E. H.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 中,那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是「親密」(intimacy)?其內涵及價值為何?若不能順利發展,會造成何種發展危機?(25 分)
104 行政警察人員、犯罪防治人員預防組、財經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