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教育心理學2 (人本主義學派 :red_flag:(心理學第三勢力) (興起背景 (存在主義追求個人自由、選擇與責任,…
教育心理學2
人本主義學派
:red_flag:(心理學第三勢力)
代表人物:馬斯洛、羅傑斯、梅爾 :silhouette:
行為決定因素:潛在的自我導向
人性觀點:人性是主動積極,有無限潛能
興起背景
存在主義追求個人自由、選擇與責任
現象心理學強調個體的知覺、主觀經驗及個人主義
主張
外顯行為不足,必須有其主觀經驗
人性的瞭解不可只靠動物的實驗
學習理論
馬斯洛
需求層次理論
羅傑斯
的理論: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同理心
意義學習論:red_flag:
代表人物
奧蘇貝爾 :silhouette:
理論重點
只有配合學生能力與經驗的教學學生才會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首要因素是
先備知識
將人的概念視為一個
層次性的結構
:上層者為要領概念,下層者附屬概念
前導組織
與發現教學法之異同
相異點
(教師角色)
發現教學法:
引導
意義學習論:
講解
相同點
(教學目標)
強調學習新知識時先備知識的重要性
認為學生內在的認知結構對吸收知識極為重要,均認為認知結構是連續不斷改變的
均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講解式教學之三階段
呈現學習材料(
以講解為主,討論為副
)
講解教材遵守下列三個原則
統整調合
產生意義學習
漸進分化
提供前導組織
佛洛伊德 :red_flag:
精神分析論
人格發展
口腔期(出生~1歲半)→肛門期(1歲半~3歲)→性器期(3歲~7歲)→潛伏期(7歲~12歲)→兩性期(12歲以上)
人格結構
本我(唯樂原則)
自我(現實原則)
超我(道德原則)
防衛機制
轉移作用
:pencil2:
指需求無法直接獲得滿足時,轉移對象以間接方式滿足之
昇華作用
:pencil2:
指不為社會認可的動機慾念,改以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表現之
壓抑作用 :pencil2:
指個體將可能不容於超我的慾念,從意識境界壓入潛意識境界中,以避免衝突之發生
退化作用 :pencil2:
指個體將自己的行為改以較幼稚的方式表現,藉以暫時獲得安全,以消除焦慮的痛苦
投射作用 :pencil2:
指將自己慾念中不為社會認可者加諸別人,藉以減少自己因此缺點而生的焦慮
反向作用 :pencil2:
指在行為上的表現恰與其內心隱藏的慾念相反
合理化作用
:pencil2:
指以社會認可的好理由,取代個人私心中的真理由,藉以減少在尷尬局面下的困難
三期六段論 :red_flag:
代表人物:
柯爾柏格
:silhouette:
理論特點
每個人的道德都隨年齡經驗的增長而逐漸發展的
道德判斷不單純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問題
三期六段
道德成規前期 :pencil2:
(9歲以下)
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導向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導向
道德循規期 :pencil2: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好孩子定向)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
道德自律期 :pencil2:
第五階段:社會法治取向
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取向
兩大原則
他律而後自律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 :red_flag:
低層次需求滿足後,高層次需求才會產生
生理需求
↓
安全需求
↓
隸屬與愛的需求
↓
自尊需求
↓
知的需求
↓
美的需求
↓
自我實現需求
理論重點
兩大類需求間呈交互作用
高峰經驗
:指個人自我追尋中臻於自我實現之前的一種喜悅感覺
較低的前四層稱為基本需求,
較高的後三層稱為成長需求
建構主義 :red_flag:
理論基礎
皮亞傑
:個人內在知識的建構過程
維果斯基
:重視個人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過程
奧蘇貝爾
:有意義的學習是人類建構行為的基礎
斯金納
:有意義的學習在於學習者的主動性、深層及建構式的過程
強調
知識是
靠學習者經驗的合理化或實用性,而非記憶事實的記憶
知識是
由學習者與他人互動所形成的共識
知識是
由學習者主動建構而成
維果斯基 :red_flag:
認知發展論
代表人物:
維果斯基 :silhouette:
理論重點
認知思維與語言發展有密切關係
兒童自我中心語言
社會文化
是影響認知發展的要素
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nal Development)
鷹架作用(Scaffo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