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亞急性照護、急性後期照護、中期照顧 (定義 (急性後期照護 (發源於美國 (急性病床出院後的照護,讓患者可以順利回到社區,是一種介於急性醫療和長期照…
亞急性照護、急性後期照護、中期照顧
定義
急性後期照護
發源於美國
急性病床出院後的照護,讓患者可以順利回到社區,是一種介於急性醫療和長期照護之間的服務;其照護對象就是由醫院回到社區後,需要過渡期服務的患者,服務範圍包括居家照護、個人照顧、兒童照護與居家健康照護。
亞急性照護
發源於美國
針對急性傷害、疾病或病程進行後,病情穩定但仍需要診斷或侵入性的處置者所提供之服務;需有明確療程,且病患接受照護處置的頻率不如急性照護般密集
中期照顧
發源於英國
是一種健康照護模式,也就是幫助病患由疾病期過渡到恢復期而返家,或是協助末期病患在生命末期盡量維持一個無症狀困擾下的舒適狀態
目標導向
亞急性照護
急性住院後取代住院治療,縮短住院時間,是一種特定、積極、複合的醫療狀況
急性後期照護
注重治療、強調照護品質、目標在恢復身體功能、克服功能限制
中期照護
以各種健康照護服務模式的組合,以「盡量靠近家的照護」為概念,提供整合性的健康照護
促進自主、預防不必要住院
服務內容以週全性老人評估為基礎,並根據評估的結果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與照顧方式
服務必須盡最大可能提升獨立自主生活能力,最終目標是讓病患能返家獨立生活
服務具有時間限制,一般以不超過六週為原則,通常一週或兩週以內
服務內容必須涵蓋各治療專業,但必須有單一評估機制、單一病歷記載及可共享的作業流程
服務對象主要針對可能變成非必要的醫院長住病患或是轉變成不應當的機構入住個案
醫院
亞急性照護
各家醫療院所幾乎都有
中期照護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2005年衛生署利用「醫療發展基金」推動的社區醫院轉型為老人照護醫院,彰化員林郭綜合醫院為台灣中期照護的起始醫院
衛生署
以護理之家的照護模式為主的照顧模式
退輔會
因應高齡榮民的照護需求,避免因各種急性疾病後的復原不佳而演變成為失能,退輔會於2007年6月起試辦北區中期照鐘服務網,以台北榮總為中心、社區獨居榮民與榮家住民為對象
急性後期照護
目前在台灣有129家醫院組成了39個團隊,分布在全國各縣市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亞東紀念醫院、新北仁康醫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怡和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員山分院等
照護疾病
腦中風、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及衰弱性高齡疾病
照護模式
亞急性照護
執行計畫
短期復健亞急性計畫
提供包括腦、脊椎損傷、截肢、全髖關節及全膝關節置換、及腦血管意外等病患有條件的治療
複合性醫療亞急性服務
含括呼吸及胸腔管理、腫瘤、傷口照顧、靜脈注射治療、術後恢復、臨終照護等
實施場所
長期照顧醫院、護理之家、復建或是急性醫院
持續照護天數限制
中期31-90
長期91天到兩年
短期3-30天
中期照護
實施場所
機構式復健
護理之家
社區醫院
安寧療護病房
持續照護天數限制
照護持續時間通常為1-2 週內,一般不會超過六週
執行計畫
迅速反應小組
目的在於藉由提供迅速的評估與診斷,將病患在家中所發生的健康狀況迅速擬定治療計劃,並透過居家的護理治療或各種醫療照護以減少病患的住院
居家醫院
在民眾家中提供密集的治療服務,包括一般在基層醫療院所才能提供的檢查與治療,如此一來除可減少病患的住院,也可提供住院病患連結出院的後續治療服務
機構式復健
短期的在機構內居住及復健以達到身體功能提升的目的。入住個案必須為病情穩定但需要短期的復健治療來回復生活功能的病患,經評估具有返家居住潛能的個案
治療時間
短則1-2週 (如肺炎病患),長可達4-6週 (如進行重大手術後),甚至可再適度延長 (如孱弱老年人經歷重大外傷)
支持性出院
短期的居家護理或其他治療與生活照顧服務,指在讓病患可以早日從急性醫院中出院,而出院後依然可得到完整的照顧服務服務直到回復自主生活能力
日間復健
在日間醫院或是日間照護中心所提供的日間復健治療,提供可往來家裡與日間醫院或中心的個案持續進行復健治療
社區醫院
與急性綜合醫院的差異在於社區醫院以收治醫療狀況較為穩定但具有多重醫療照護需求的病患為主
為病患提供各項治療服務,主要是主動式的身體功能回復為主,輔以其他相關醫療與護理治療
與國外的照顧比較
內容及成效
英國
多元模式發展,採資源活絡使用為原則
未限制疾病診斷,由醫療團隊判斷治療需求
骨關節疾病治療成效顯著
台灣
社區醫院模式
未限以試辦計查辦理
管理模式
英國
組成跨專業領域團隊,部分由醫學中心協助
台灣
實驗與試辦階段採公務分由醫學中,心協助預算推動辦理
目前有退輔會(榮院)及衛生署(護理之家或病房)模式
急性後期照護
SNFs 技術性護理之家
對活動受限者,經醫師處方,在家中接受間歇的技術性護理或復健服務,或給予居家使用的耐久性醫療輔具,如氣墊床、輸液幫浦、氧氣設備、輪椅、牽引設備等
HHAs 居家健康服務
對出院後需要全天候照護者,提供技術性護理或復健治療
IRFs復健機構
對出院後仍需要密集復健者,提供住院的物理、職能和語言等治療
LTCHs長期照護醫院
長期照護醫院(指平均住院天數高於25天):對臨床病情複雜、有多重慢性疾病者,提供延長性住院醫療,包括綜合性復健、呼吸治療、癌症治療和疼痛管理等
入住標準
亞急性照護
著重在提供從急性醫療情境到過度期階段技術性醫療照顧
入住亞急性照顧單位必須滿足A和B的標準,個案被認為有入住復健服務須滿足ABC條件
C 標準必須滿足A B標準語下列6項
個案生病或受傷之前的心理及身體情況顯示有顯著改善
個案必須醫療狀況穩定不再需要內科或外科住院,以及積極餐與中度密度復建方案
個案需要每天一次或兩次的復健
個案有能力期及餐與復建方案、有證據顯示其認知狀態可以對語言或視覺刺激做反應
預期個案入住亞急性照顧單位後7-14天內,依據診斷及治療狀況,能顯示可測量的功能改善
治療包括出院準備服務
B 標準(個案情況)
專業的護理照顧
顯著的輔助裝備
醫生主動頻繁的臨床探視、指示
跨專業團隊的服務
A 標準(個案必須滿足)
不須住急性病院及急性復健照顧,仍需要高度技術性護理和接受進階技術治療
醫療需求照顧超過在家可以滿足的情境
穩定,需診斷或侵入性程序或復健
有既定的療程
中期照護
以具公費就養身份且大於65歲的高齡榮民為主,經高齡醫學團隊評估,具有功能回覆及復健潛能者
對於非公費就養榮民,仍可在協調照顧服務員費用後進行收案
一般民眾及榮眷、遺眷採自費方式收住於護理之家
急性後期照護
在美國,PAC是需要部份負擔的且須按照Medicare的規定每個機構標準有所不同
優點
亞急性照護
更多綜合性評估包括心理社會的問題
少用物理性約束
住民可以參與正式治療外的活動
著重在復健
護理更加強調功能狀態
護理有更多的專長在預防及治療壓瘡
住民可在餐廳用餐
營養與食物的攝取有高度優先
降低成本
營養與食物的攝取有高度優先
當轉介到不同照顧層級時不會喪失復健時間
急性照護
能使用美國保險制度對於不同階級的個案,給予不同的補助。
缺點
中期照護
以護理之家未來推動的困境為例
住民性質將完全改觀(長期照護轉為需醫療及復健)
急性後期病患在醫療上並非完全穩定
與急性醫療體系關係密切
照護目標為功能回復而非長照型之生活照護
須以跨領域的專業團隊評估介入
需要很密集的復健治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