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德國高等教育的演變及發展 (德國大學的開端 (15世紀 (新建九所新大學, 受政府方面贊助, 教會的影響力大於政府), 16世紀…
德國高等教育的演變及發展
德國大學的開端
15世紀
新建九所新大學
受政府方面贊助
教會的影響力大於政府
16世紀
德國大學成為文化生活的中心
代替中世紀的教會
代替中世紀的附屬學校
代替中世紀的寺院
大學的經費受教會的補助
大學相關人員多由教皇或教會派任
14世紀
第一所大學
非德意志地國本地,而是政治範圍
神聖羅馬帝國國王卡爾四世
受人文主義影響
七所大學
第一所本地大學
海德堡大學
17世紀
興建不少高等教育機構
18世紀
革新大學的運動
原因
受中世紀大學制度的影響
受教會影響
超國界的國際性研究機構
設立教育學的科目
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德國大學的興盛
新制德國大學
功能
純學術的研究與青年研究人員的培養
訓練社會上各方面的領袖人才,並推行成人教育工作
培養高級中學的師資
(實用)的準備
以柏林大學為原型
學術研究為中心
二戰前為世界各國大學的模範
後受納粹影響
二戰後
西德
民主化和科學化
高等學校的改革計畫
斯瓦巴赫方針
漢堡藍色鑑定
馬堡高等學校對話
高等教育制度
1945年
各邦單獨負責
1948年
各邦文化部長會議、高等學校委員會和各邦的高等學校部門共同作
1957年
學術諮議會
促進諸多新制大學的建立
公開討論大學建立的問題
使高等學校網絡的密度提高
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
東德
受蘇聯政治介入的影響
柏林大學
1810
除補助,無政治力干擾
學術研究為中心
培養許多人才
注重教學和研究自由
眾多國家的學習對象
德國大學的改革
推動各項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學校入學制度的改革
高等學校入學許可改革
高等學校框架法變更法
以高中畢業會考成績為標準
高等學校教授制度的改革
任教資格審查
教授應聘限制的放寬
年輕教授制度
教授薪俸制度的改革
學術與藝術人員的任用
博士生獨立自主地位的問題
高等學校學費制度的改革
對學生徵收每個學期500歐元的學費
從2006/2007年冬季學期始
五個邦
巴伐利亞
漢堡
尼德薩克森
巴登─烏騰堡
北萊茵─西法崙
提供學費貸款
尖端大學的選拔和補助
優秀群體的補助
補助具有未來概念的大學尖端研究
培養學術人才研究所的補助
高等學校自主管理的改革
提升自律和競爭力的要求
2020年高等學校協定
德國學術自我管理兩個重要組織
高等學校校長會議
德國研究協會
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給予補助
與各邦共同建構「高等學校校長會議」
鼓勵各國高等教育的交流
聯邦教育與研究部
支持學者的交換
促進學術成長和學術與文化國際的認證
德國學術交流總署
獎學金補助
倡導到東方去
中歐
東歐
補助學生到國外學習
英國、西班牙和法國最受歡迎
接受補助者最常去的國家是美國
要求外國語文等相關系所的學生,必須到該國去學習和生活一年
原因
促進高等學校的國際化
改善高等學校教學與研究的水準
因應歐洲聯盟的統合
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
符合創造性和自我責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