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 - Coggle Diagram
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
分類/診斷準則與臨床表現
根據DSM-V將飲食障礙症之診斷分為三類
第二類: 初發期均發生在青少年及成年早期,如:厭食症、暴食症與嗜食症
共同診斷特徵為:(1)個人的理想身材與體重偏離常態;(2)過度介意個人的理想身材與體重,將自尊心低落及人際退縮歸因於身材與體重不符合理想值;(3)無視於客觀自己體重與體型偏離常態之訊息,既使一心求售的不良飲行為已造成許多生理與適應的困擾,仍無法停止。
第三類: 統稱為其他特異性未食或飲食障礙症
DSM-V將其分為六小類:
(1)非典型厭食症
(2)未達診斷準則的暴食症
(3)未達診斷準則的嗜食症
(4)清除症
(5)夜食症後群
(6)其他非典型的餵食或飲食障礙症
第一類:好發於兒童期的飲食障礙症,如:異食症、反芻症、迴避/節制型攝食症
相關風險因素
家庭病理觀點: SALVADOR MINUCHINB 認為孩子拒食是家庭結構問題之外顯症狀。常見家庭結構師功能是過度保護、僵化、缺乏解決問題能力和經驗或是黏結糾纏(enmeshment)。
認知觀點: 患者具有對應不良飲食行為的特定認知基模。當患者面臨壓力時,這類自動化思考強度會更強。
發展心理病理學觀點:青少年是飲食障礙症的好發期。
心理動力/心智化觀點: 心智能力是指人能了解自己的想法與感覺。當個案更了解身體經驗所對應的心理經驗,進雸察覺與分辨外在世界,與自我認定的差異。
文化觀點:與文化有高度相關,不同文化和時代對何謂理想的體重與身材有不同的觀點
基因/神經心理學觀點: 遺傳因素是厭食與暴食的重要乘因;血清素(serotonin)會影響人的飽足感與飢餓感。
處遇與治療
住院與藥物治療:患者常有明顯的內科疾病,如白血球過低、心律不整、電解質不平衡或無法解釋的腸道出血
家族治療: 治療有三大工作點: 1.恢復正常體重、2.回歸圳眾孩子對自己體種的控制權、3.增進青少年正常化發展
行為認知治療: 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
反應預防法(response prevention)
降低焦慮
以心智化為基礎的心理治療
厭食症造成的致死率約20%,比憂鬱症還高,居所有精神疾病之冠。
常與憂鬱症與強迫症共病。雖然厭食症患者求瘦型為帶有儀式性與強迫性,但對其強迫性病無嫌惡感,故強迫性的本質與強迫症患者不同。
DSM-V的厭食症診斷準則
(A)嚴格控制能量涉入,甚至低於恩體運作所需,導致的體重不符最低正常值
(B)抑制增進健康體重的行為,強烈恐懼體重增加或變胖,做了許多抑制增進健康體重的行為以減少營養素與熱量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