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團體行為的基礎 - Coggle Diagram
團體行為的基礎
團體屬性
地位
他人給予團體或團體成員社會上所定義的職位或階級
地位特性理論(地位生成)
個體擁有掌握他人的權力
個體對團體目標的貢獻
個體的人格特質
高地位成員在團體中有低認同(社會認同)時,比較可能偏離規範
高地位的人通常比其他團體成員更為獨斷
地位不公平
矯正行為
「汙名聯想」效應
有時候內團體代表社會中的主要力量,且享有高地位,故容易對外團體產生歧視
低地位團體可能會調控內團體偏私以競爭較高地位
當高地位團體也感受到低地位團體的另眼相看時,則可能增加對外團體的偏見
規模和動力
目標在於蒐集資料適合大團體,較小的團體適合執行任務
社會閒散
指個人在團體中工作時所付出的努力比自己單獨工作時要少
預防
設定團體目標
提升團際間的競爭
參與同仁評等
選擇存在高度動機和偏愛團體工作的成員加入團體。
以部分團體報酬作為個別貢獻的獎勵
規範
與情緒
規範可以決定個人及團體的情緒經驗;人們會以相同方式詮釋共同的情緒
與從眾
Solomon Asch從眾壓力實驗
參考團體
與行為
霍桑實驗
工作團體會先決定公平的產出水準,並針對個人產量來建立規範,以符合團體的要求;員工工作表現的影響因素中,薪酬顯然不及團體標準、集體情感與安全來得重要
負向規範
職場偏差行為(反社會行為/職場野蠻)
個體故意做出違背組織重要規範的行為,威脅到組織與其成員的福祉
正向規範
企業社會責任(CSR)
與文化
集體主義/個人主義
角色
角色期望 (別人認為應該如何表現,可透過「心理契約」分析)
角色衝突
角色扮演與同化 (e.g.Philip Zimbardo的「監獄」實驗,囚犯扮演獄警)
角色認知 (自己認為應該如何表現)
人們因為在社會單位中擔任某一職位,而有一組被預期的行為型態
凝聚力
促進凝聚力的建議
團體人數少一些
促使成員對團體目標有所承諾
增加成員相處的時間
提升團體的地位或成員加入團體的困難度
刺激與其他團體相互競爭
給團體而非個別成員報酬
在實體上把團體孤立起來
多樣性
多樣性引發團體衝突增加,特別是在團體發展的初期
斷層線
使得團體因性別、種族、年齡、工作經驗及教育程度等個人差異而分化成兩個或更多的次團體
團體
定義
兩個(以上)的人,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為共同達成特定的目標而結合
正式
組織結構的界定之下,有清楚明確之任務指派的工作團體
非正式
不具有正式的結構性,也不是由組織所決定的
外團體
通常是指內團體成員所認定的團體
內團體
內團體偏私
最強烈的對立源頭之一就是宗教
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理論
把團體的成就變成個人的驕傲或罪過的傾向,個人自尊與團體績效有所連結
(我們的角色與他人有所連結)關係認同
(我們與所屬團體的總合特性有所連結)集體認同
我們對工作團體的認同,會超過對組織的認同
社會認同威脅
這類似於刻板印象威脅,擔心受到負面評價,可能失去信心且績效降低
團體決策
優點
獲得更完整的資訊和知識
增加多元化的觀點
提高對最終決策的接受程度
缺點
有從眾的壓力
被一人或少數人所把持
責任模糊不清
比較耗時
團體決策比團體裡的平均個體之決策更為準確
個體決策速度較快
團體決策創造性優於個體決策
以最終決定被人接受度來定義效能,團體決策較高
技術
腦力激盪術
名義團體技術
必須親自出席,但運作是彼此獨立的;相較於腦力激盪術,是更有效的團體決策技術
各自寫下意見→輪流發表意見→團體討論評估意見→各自排列意見順序並統計最終決策
團體迷思
團體從眾的壓力之下,會阻礙一些不尋常、少數或少見的觀點
團體偏移
指團體成員在討論替代方案並做最後決定時,會比當初所持有的主張更極端
團體發展階段
中斷-平衡模式(試用有期限之暫時性任務團體上)
首次聚會(決定團體指引)→第一階段穩固期→過渡期(產生重大變革)→第二階段穩固期→高活動力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