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情境犯罪預防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 Coggle Diagram
情境犯罪預防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古典犯罪理論的復興、引用理性選擇理論
概念
標的的防衛
以及
犯罪機會、嫌疑犯的控制
,可以控制犯罪機會,進而防制犯罪
改變會使犯罪發生當時之「情境」
紐曼
Newman
美國建築師
「
防衛空間
」概念
defensible space:people and design in the violent city
建築物需要具備一種以上之要素,
才能有效抑制犯罪:
自然監控
natural surveillance
e.g.窗戶、玻璃牆
建築物的設計可從建築內看到公共區域的狀況,無需借助科技設備
建築物給人的形象
image
建築物若給人乾淨、整潔、照顧良好的形象,較不易發生犯罪
避免建築有塗鴉、不良用語、毀損...,容易讓建築物看起來被遺棄、無人照顧
領域感
territoriality
e.g.增加圍牆、籬笆
將建築物與公設加以劃分,提升居民財產權的感受
建築物的四周環境
milieu
坐落在安全、有政府機構、繁忙的區段
主張藉特殊建築設計,增加私人或是半私人空間,
可以使附近的空間對其有自然監控,降低犯罪機會
空間類型─
對空間能控制的相對程度
半公共空間:是公共空間但受一定程度的監控(e.g.住宅旁的人行道)
半私人空間:私人場所中共享的空間(e.g.公寓內的樓梯)
完全公共空間:任何人都能進入,但監控很少(e.g.開放的馬路)
完全私人空間
概念應用至網路犯罪
網路世界的公共空間大,且可以輕易連結私人空間,
因此可以輕易地從自己的私人空間,拓展犯罪至公共空間
→從一個地方就可以造成跨國性犯罪
網路犯罪是犯罪管道從「實體管道」轉換為「電子管道」的科技變化
傑佛利
Jeffery
美國人
透過環境設計以預防犯罪 CPTE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建築物的安全裝置、路燈、守望相助,可以有效降低犯罪
犯罪的發生時、空是可以預測的,因此藉由機械物理環境的設計來降低犯罪
觀點
降低犯罪誘因直接控制犯罪
以誘發犯罪之環境為改變的焦點
透過環境設計事前預防犯罪
科際整合→整合建築設計、環境設計、機械式的安全維護
經濟原則:不需耗費人力、物力在犯罪防治
克拉克
Clarke
情境犯罪預防-25項預防策略
減少犯罪誘因
隱匿標的(e.g.藏匿財產、性別中立化的電話簿、無識別的運鈔車)
移除標的-使犯罪人不便得到(e.g.用不可拆的汽車音響)
財務識別-使犯罪人偷了也不好脫手(e.g.車輛以及內部零件需要標誌識別碼)
搗亂市場(e.g.取締非法攤販、街頭攤販需要領證)
否定利益-使犯罪得不到好處(e.g.破壞衣服的防盜標籤,衣服就會被染色
減少犯罪刺激
減少情緒挑逗(e.g.控管暴力色情片、避免激進言論)
減少同儕壓力(e.g.慫恿喝酒)
避免爭執
避免模仿(e.g.即時清除犯罪現場、避免做案模式散播)
減緩挫折壓力
增加犯罪風險
增加自然監控-CPTED(e.g.修剪樹叢(感覺固定在家)、加裝夜間燈)
減少匿名-增加身分識別(e.g.計程車駕駛證、學校制服...)
擴充監控-家戶聯防、夜行結伴
職員助用-擔任監控角色的崗位(e.g.公寓管理員)
強化正式監控-由警方、保全、商家提供的監控(e.g.防盜警鈴、CCTV)
移除犯罪藉口
激發良心-讓犯罪人在犯罪當下被激發良心,影響做案慾望
協助遵守規則-讓遵守規則更將方便簡單(e.g.設置垃圾桶)
敬告守則-明確告知約定(e.g.路邊的敬告指示)
管制藥酒
訂定規範-新規範必需掃除所有疑慮(e.g.租賃契約、旅館登記入住)
增加犯罪的阻力
過濾出口-確認離開的人沒有偷東西(e.g.過境證明、商品消磁辨識)
轉移嫌犯-轉移嫌犯遠離標的物(e.g.男女廁分隔、球場分開的散場路線)
管制通道-禁止進入沒有權限的場所(e.g.門口電子通行設備)
管制器械-不易取得犯罪的用品(e.g.槍枝管制)
強化標的
-有形物體的設置(e.g.鎖頭)科技產品的發明扮演重要角色
福爾森
Felson
整體社區犯罪預防策略
:
非針對任何犯罪類型,以整體犯罪率降低為目標
e.g.統一上下學時間、放學後將學生留在學校,接受成年人監督課後輔導、
讓學童在學校吃午餐,避免藉機翹課、四處遊玩、校區與購物中心分隔、
...
犯罪阻礙者
防衛者
監督犯罪對象
(e.g.商店店員)
更新配備有助於降低犯罪
(e.g.防盜警鈴)
管理者
監督特殊場所
(e.g.大廈管理員)
更新監視器材設備有助於降低犯罪
(e.g.CCTV)
訓練者
監督潛在犯罪者
(e.g.少保官、父母)
給予更大的監督權力
缺點
犯罪轉移的疑慮
方法轉移
標的轉移
時間轉移
類型轉移
地區轉移
加害人轉移
預防某區之犯罪難以全盤遏止犯罪動機,可能產生轉移
犯罪的根本原因未受到應有的處理
效應消失
隨著時間過去,犯罪預防的效果會因為嫌疑犯適應之後而減弱
(e.g.學到對策、嘗試新犯罪類型)
優點
利益的擴散
(較可能的傾向)
預防一系列的犯罪行為(預防一種犯罪產生預防另一種犯罪的結果)
e.g.預防偷竊搶劫,間接預防吸毒以及販毒問題
預防一地區的犯罪產生預防另一地區犯罪的結果
e.g.在A區掃毒,B區的人也停止販毒
Podolefsky:
犯罪預防策略分析
社會問題策略
注重改善社會、經濟情況
,以減少犯罪發生
青少年導正策略
─提供正當休閒娛樂
鄰里環境策略
─改善可能造成犯罪的不良物理、社會、經濟環境
(e.g.廢棄建築物)
被害預防策略
增加犯罪風險
而使犯罪的弊端大於利益
保護行為策略
監控策略:
結構-正式組織監控;非結構-社區守望相助
刑事司法策略:社區團體監督法院、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