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解離症 - Coggle Diagram
解離症
病因
創傷病因模式(the traumagenic model)
幼年創傷經驗
身體虐待和性侵害
外部壓力一在以持續、無預警方式出現
解離成為保護自己的主要方式
成熟後仍僵化以解離因應
失自我感/失現實感障礙症
輕微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嚴重
遭質疑部分
起伏不定的盛行率
當事者主觀報告的可信度
不等於因果關係
診斷常見於特定主張的專業人士
大腦造影
核磁共振MRI
較小海馬迴與杏仁核
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
區域性腦部血流
雙側眼窩額葉皮質區
血流減少
雙側額葉皮質上端和內側
rCBF增加
社會認知病因模式(the sociaocognitive model)/醫療誘發病因模式
診斷受到外在影響
媒體渲染
治療者不當暗示
當事人物將想像認為真實
假性病因模式(the pseudogenic model)
司法情境
詐病
其他疾患(如:人為障礙症)
DSM-5分類
解離性失憶症
局部性失憶(localized amnesia)
與曾遭遇的創傷或壓力有關
少數出現解離性遁走症
並非因物質使用而導致
接受治療後,有恢復記憶的可能
仍可保留過去習得的語言、技術、知識
提取外顯記憶困難,內隱記憶有痕跡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診斷標準
準則A
出現兩個或多個不同個性狀態的身分分裂
身分分裂包含明顯的自我感和意識斷絕
伴隨相關情感、行為、意識、感知、記憶、認知、感官運動功能的改變。
準則B
回憶日常、重要個人訊息/創傷性事件,出現記憶斷層與一般遺忘
準則C
引起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功能減損
準則D
並非一般文化或宗教所接受之正常部分
準則E
無法歸因於某物質的生理效應或另一身體病況所致
記憶斷層(memory gap)和時間消失感(time loss)
經常性記憶斷層
遺忘原因常與創傷或壓力經驗有關,但不侷限這類事件
解離期間遊交替人閣掌管,可能伴隨解離性遁走症
患者不見得予以重視(淡化minimize)
核心症狀
創造兩個或以上的人格
主要人格(host)
主宰個體的人格
可能是既有人格或被創造出來
交替人格(alter)
主要人格以外的人格
轉換方式因人而異,多數事前不會察覺
和主要人格有鮮明差異
爭議性
反對列入DSM
可能模仿相關症狀
強烈詐病動機
盛行率受外力因素影響
缺乏實體或直接證據
例如:童年創傷經驗主要遊當事人口述,難以驗證。
支持列入DSM
缺乏明確的診斷標準
共病現象不易在第一時間被發現
失自我感障礙症/失現實感障礙症
失自我感
在主觀上感覺與自身脫離
像變成自己的旁觀者
面對自身種狀態時,缺少應有的反應或感覺
失現實感
失真感受變成周遭的事物
例如:物體形狀出現變化、聲音變忽近忽遠
失自我感與失現實感
急性壓力
睡眠不足
疲倦與物質使用
盛行率
一般人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1-3%
失自我感障礙症/失現實感障礙症
1-3%
解離性失憶症
1-8%
解離症
2-18%
臨床
解離症
5-30%
解離性失憶症
5-10%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3-6%
失自我感障礙症/失現實感障礙症
1-5%
治療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整合integrate分散的人格結構
與交替人格互動
來了解患者的核心問題
認知行為治療
習得人格轉換以外的問題因應方式
催眠、心理分析
處理內在衝突
藥物治療
減緩共病症狀
兒童和青少年解離症
及早介入
避免症狀慢性化
生理評估
神經評估
心理功能評估
解離性失憶症&失自我感障礙症/失現實感障礙症
結合不同療法
電痙攣治療法搭配抗憂鬱劑
支持性心理治療法搭配抗憂鬱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