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十講 復性的工夫 - Coggle Diagram
第十講
復性的工夫
性
宋儒
將中庸、孟子綜言為天地之性、義理之性
告子,經荀子、董仲舒、王允、劉劭等自自然生命言性者為氣質之性
自孟子本孔子仁智的觀念以言及心見性之性善說
老傳統天命天道的觀念,至「中庸」天命之謂性
自然生命為性,「生之謂性」
復性之工夫
復性:恢復我們的本體性
克服或轉化氣質之不善不正者
性是真正之主體
遍於任何人
此主體系我們之真正的我
我分三方面
心裡的我
思考的我
抽象的我
除去心裡的具體情感,剩下的純理智思考
生理的我
上述三項皆非具體而真質的我
真正的主體
具體而真實的我,是透過實踐以完成人格所顯示之「道德的自我」
人人皆有,卻不能全然表現於個人身上
言工夫
「賤仁」即是工夫
孟子:性善、存養擴充、盡心之性,皆是工夫
浩然之氣,工夫之著者
大學
修身、治國、齊天下
明明德、言格物、致知、正心、誠意
中庸:慎獨、致中和
誠者自誠,不誠無物
周濂溪、程明道:重視工夫,但未有途徑
伊川: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真正走上工夫路
朱子繼之而言涵養察識
陸象山:先立乎其大者,尊德性
大者:本體
德性:孟子所言之心性
未開出工夫之途徑
重開悟本心
王陽明:心轉為良知,連結人之實際生活
良知知事之當作不當做
人心中之定盤針
相當於西哲的道德意志,而非意志
內聖工夫中的含義
自覺地求將心性本體實現之於個人生命者
西洋文化精神乃是自覺的表現者
從理性冒出理想或觀念,再努力去表現於客觀實業者
外表積極,而根源處卻不清澈
中國文化精神自覺的求實現者
將本有之心性本體實現於個人自己身上
從根上徹底消化生命中非理性反理性之成分
內聖之工夫
以成聖為終極
所言之性,皆是聖性,也就是聖人之性
成聖之性是人人皆具有的
聖性是成聖的先天根據
道德實踐之最高目標在成聖
順天命下貫而為性
給一切人
天命流行、生物不測
命給人而為性,亦為萬物之本體
自性的立場上
人以外的物不能吸納此本體而為己之性
性體無外
孟子從心言性,此心性亦無外
圓教
性體無外,心德無盡
復性即是盡性
盡性即是盡心
盡性是一無限過程
具體的盡中復要在具體的生活表現
心得性體
非抽象,只帶一悟便算復,便算盡
生色,是具體的性體
「生色」而是其極,成聖
孟子:大而化之謂聖
天地合德,日月和朗等,理想的聖
聖之「形式的規定」
聖人常有所憾
自然生命為性,「生之謂性」
自告子,經荀子、董仲舒、王允,而發展至劉劭的「人物志」
氣質之性
就有生以後
性之落於性質中說
氣質裡邊的性
一性而有兩面
抽象:性之自身說
具體:性之落於氣質說
氣質之性的之,與天地之性的之,意義不同
氣質之性世人所秉受之氣質或剛或柔等
普遍,所謂脾性
董仲舒、王允:氣性
人物志:才性
朱子:正視氣質對於義理之性的限制
天地之性、義理之性是同而一
因氣質之限制而有了差別
期間有合道德、不合道德
道德實踐所欲變化或克服之氣質
自天地之性或義理之性做道德實踐時所引出者
朱子:天地之性落於氣質之性中
天地之性是性之本然
性之自身說
積極:實現天地之性或義理之性
消極:在變化人之氣質
變化之氣質,必以天地之性為標準而言變化
正視心之缺陷或限於氣質中
變化之以暢通天地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