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七講 主觀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 : - Coggle Diagram
第七講
主觀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
主觀(體)性原則
以仁、智、聖向外通
仁的表示
端賴生命的不麻木,而能不斷向外感通
仁是悱惻之感,此全幅是悱惻的道德感
從內心發出的
誠的表示
內心外發的
無妄的
自己生命的主體來立言
孔子的「賤仁」功夫
內心道德的觀念
理的觀念
通過賤仁,上達天聽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的主觀性
依賴人的弘
儒家的道德觀,「人能弘道」具有很深厚的意義
耶教上,「道可弘人」
以上帝為中心,人只能虔誠祈禱
道的客觀性
自存狀態
以待人的充弘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不論人能否表現道,道都是永恆不變的存在
傑
滅道的主體性,是「物化」
漆黑一團,無光輝可言
堯
弘道方面的主觀性
耶教
以上帝為中心
上帝相當於儒家的天道
純靈
代表道的客觀性
以大生命來彰顯
倚賴一個人格超凡的生命去表現(耶穌)
亞里斯多德將上帝理解為「純思」或「純型」,非「純靈」
道
儒家
主體性原則
仁、智、誠立論
具有普遍性
具有差別性
例如:遠近親疏
向外推廣的過程
殉道
成仁取義
天命、天道貫於人心 ,再於生活中做順成的展現
耶教
主觀性原則
普遍的愛
不從生命的根本,而是博愛
以犧牲展現
愛仇敵
最偉大的境界,是放棄生命
主動做出犧牲
天國的靈性生活
潔淨純粹,心靈與上帝交往
放棄不必要的物質拖累
取消具體生活中的道德分際
向後返的過程
只有向上逆反,而無向下順成
不圓之教
純粹宗教上的道德觀點
上帝為中心
上帝是純靈
儒耶合作
天人關係的道理圓融通透
排他性
中國人的傳統思想,有很高的和合力量
上帝不可能成為人的真正主體
耶教無法點出人的真正主體
表現上帝,就是「證所」
向後返的唯一目標就是證所
耶教的三位一體
聖子階段
耶穌
上地表現自己所必須通過的大生命
神之對其自己
上帝作為對者,能對者為上帝的化身耶穌
耶穌表示了主觀性原則
聖父階段
上帝的本身
自存的
「有常」的天
「在其自己」表示客觀性原則
聖靈階段
上帝為純靈
普遍性的博愛
絕對統一性
上帝精神由耶穌體現的外在現象而返於自己
靈格
神之在而且對其己
主觀性與客體性的真實統一
上帝「父」格,耶穌「子」格
耶穌在主觀上面是給予的身分
上帝兼有父子的雙重身分
三位一體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黑格爾:涵義最完全的宗教
中國思想
「圓教」與之相當
天命、天道即「在其自己」
天道的客觀性:人、智、誠就是「對其自己」
天道的主觀性:天道通過賤仁的生命主體而表現出來的
在賤仁之實,證實天道的內容意義,主體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在此統一之上,天道之「在且對其自己」
中庸講內在的遙契
仁、智、誠與天道合一
人格神已消失,轉為形而上的實體
轉化為生化原理或創造原理
儒家思想未發展為宗教
天命之謂性
客觀性:中庸、易經、程朱
天命之在其自己
聖父階段
主觀性:陸王
由此原則講仁、智、聖
孟子:人皆有四端之心
心為道德心
心為宇宙心
盡心,知性,則知天
聖子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