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概論 第六章 限制酶及其他核酸酵素

6–3 限制酶的運用(10941050A)

實驗情況

找出限制酶位置

選擇的限制酶在DNA出現頻率不能太高

否則

切成太多片段

不容易從多個片段中區分出真正想要的DNA

限制酶(以或然率計算)

4個(HaeIII)=4e4 (出現太頻繁,DNA被切的太小不易利用

6個(EcoRI)-最常使用

8個(NotI)-很難出現

更多bp的迴文序列

每個位置有四種(ATCG)的可能=4e6=4096(組合平均為4096bp)-較易利用

從不同菌種可以純化出認識相同序列的限制酶(但名稱不同)稱為isoschizomer

有對稱

無對稱

迴文序列的限制酶

限制酶在切開DNA時會有一定的對稱切法

相同序列的不同限制酶不一定有相同切法

序列是對稱的(無論從哪裡讀起切口都是固定位置)

例子

2/6表示切口在6個核甘酸中從5'端數起的第二個核苷酸的位置

切口

平端(blunt end)

突端(sticky end)

3'突端(PstI)

圖片

image

6-5其他核酸聚合酶(10941031A)

5'突端(EcoRI)

如果質體只有一個切口,被切開的質體會從圓形變成線行(linear)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

T7 RNA Polymerase及
T3 RNA Polymerase

Taq DNA Poly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反轉錄酶)

統稱線形化(linearize)

6-7 與RNA有關的核酸水解酵素(10941004A)

介紹

某些核酸水解酵素是分解RNA,或是認識DNA-RNA雜交物,不同實驗會利用到

S1 nuclease

RNase A

RNase T1

RNase H

水解步驟

將其中比RNA5’端長出的DNA部分水解

訂出5’RNA相對應的DNA序列位置

認識RNA-DNA

常被用來訂出mRNA轉錄起點的酵素

質體至少要有兩個缺口才能被分成兩個片段

是一種核糖核酸酶

切在單股RNA中嘧啶的3’端

作用在RNA-DNA或RNA-DNA中露出的單股RNA

因此可以把RNA切碎、分解

常用在純化DNA時去除RNA

功用

類似RNase A 的作用

切在G位置的3’端,也能將RNA切碎

主要是細菌用來切除外來質體保護自己的工具

認識DNA-RNA雜交物,將其中的RNA部分水解

通常在反轉錄病毒中,RNase H 是與反轉錄酶在一起

當反轉錄病毒以RNA作模板,反轉錄出DNA

反轉錄出DNA後,RHase H 就負責分解原來的RNA

不會切單股核酸、雙股DNA和雙股RNA

以mRNA為模板合成第一股cDNA後,可以利用此酵素將mRNA去除,以便繼續合成第二股cDNA

原理

細菌有種酵素可以修飾自己的DNA,把A或G的位置甲基化(methylation)

介紹

只要提供正確的啟動子,這些聚合酶便可轉錄出下游的RNA,常被利用為體外轉錄(in vitro transcription)系統,以合成適當的轉錄產物。

細菌可以辨識DNA甲基化的模式

分別從不同噬菌體中純化出的的RNA聚合酶

相同

不同

不會被細菌的限制酶分解

會被細菌的限制酶分解

功用

介紹

功用

介紹

功用

在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中使用的聚合酶

這種聚合酶是從硫磺中的細菌中純化出來的,由於它的耐熱性,可以在DNA加熱至95ºC變性以便分開雙股螺旋時,仍具有相當活性,因此DNA模板可以不斷再被引子黏合,反覆這種連續性的聚合反應。

1.標記DNA的3'端
2.加上單種核苷酸長串供黏合用

這種聚合酶可以在任何單股DNA突出的3'端連續加上10~40個長串單種核苷酸

介紹

此酵素可以DNA為模板,反轉錄出DNA

這是許多RNA病毒都具有的酵素,一般常用的反轉錄酶是取材自病毒AMV及MLV。

6-4 切口修飾酵素(10941018A、10941036A)

Klenow 片段( Klenow Fragment)

T4 DNA聚合酶 (T4 DNA Polymerase)

原理

利用5'突端作為模板,在短缺的3'端加上互補的核苷酸,而將5'突端補成平端,保留住原本的5'突端序列

製作DNA的原料dNTP

dATP、dCTP、dTTP及dGTP

相關技術

  1. 解讀DNA序列(Sequencing DNA)
  1. 體外突變(in vitro mutagenesis)
  1. 補齊
  1. 合成cDNA(互補DNA)的第二股
  1. 單股探針
  1. Random priming

原理

利用T4噬菌體(bacteriophage)的DNA聚合酶將突出的3'端核苷酸修剪成平端

在基因選殖時,將DNA片段5'突端補成平端,以利接合。

以適當的引子,用特別標記的dNTP,Klenow片段就能依據模板合成可解讀的序列。

利用合成的單股突變寡聚核苷酸作為引子,Klenow片段可以繼續合成質體,而突變的寡核苷酸即成為質體的一部分,便產生帶有突變的質體。

當以mRNA當模板,利用反轉錄酶可以作出cDNA,再利用Klenow片段即可以合成第二股DNA

利用特別標記的dNTP當原料,Klenow片段即可合成這類探針。

這以隨機組合的六個核苷酸長度的寡聚核苷酸當成引子,即可從DNA的隨機位置開始合成DNA探針。

重要機制

6-1限制酶的發現 10941028A

介紹

來自細菌的一類酵素

細菌為了保護自己的遺傳訊息,而演化出之一種能認識特定DNA序列的酵素蛋白質

1953年

發現不同的大腸桿菌品系之間在傳遞DNA時,外來的DNA在細菌體內並不會被完全分解,而是被切成片段

有某種特別的酵素存在,可以切斷外來質體,防止已入侵質體在細菌體內任意複製,有了這種防禦機制才能確保自己的基因體不受其他細菌DNA所污染

1970年

找到答案,才真正從Haemophilus influenzae細菌中純化出第一個限制酶HindII出來

成功地證實它的確可以將萃取出來的大腸桿菌DNA切成片段,卻不會切來自於Haemophilus influenzae本身的DNA

結果

其他各式各樣能修飾或改造核酸片段的酵素也一一被發現,並且廣泛應用在基因工程技術或生化技術上

可以從DNA中切割出想要研究的部分片段

先從3'往5'端切除很多核苷酸,再將之補齊至與3'端相當(此時一定要補充足量的dNTP)

注意事項(兩種酵素同時使用時)

兩種酵素使用完後皆須將其去除活性

如果一段DNA片段的兩端分別是5'及3'突端,均需要處理成平端才能繼續接合工作,且要依序先以Klenow片段處理,再以T4 DNA聚合酶處理

圖示

image

圖示

image

6-6具有外切酶功能的核酸水解酵素(10941044A)

核酸水解酶(nuclease)

依作用的位置不同

能切DNA或RNA的酵素

內切核酸酶(endonuclease)

外切核酸酶(exonuclease)

限制酶

從DNA的3'端開始將核苷酸一個一個切除,這種動作又稱為水解(hydrolyze),大部分的核酸水解酶都是如此作用的

DNase I-DNA水解酵素I

當DNA上有蛋白質結合在某些位置時,DNase I的作用就會被蛋白質阻擋不能再繼續水解,殘留下固定長度的DNA

最典型的核酸水解酵素

幾乎能將DNA完全分解,若某些實驗中必須完全除去DNA,就會利用到它

DNase I蛋白質足跡實驗(DNase I footprinting)技術的原理

image

image

6-2 限制酶的命名(10941053A)

根據取材來源的菌種學名縮寫而來

EcoRI酵素的名稱

Eco表示大腸桿菌(E. coli)

R代表從RY13品系(strain)中純化出的

I表示第一種限制酶

限制酶之所以被稱為限制酶,意思是每一種酵素只認識某種限定的DNA

大部分的限制酶都是認識特別的對稱序列,稱作迴文序列(palindrome)

圖片1

圖片1

兩股DNA是呈互補的,也就是A對T,C對G

只要利用上面那股的起始三個ATG核苷酸序列,就可以知道另外一股是與它們互補的TAC

如果再仔細看看這樣的序列,又會發現對單股DNA而言,序列是頭尾互補的

因此,也很容易從單股DNA序列中找出迴文序列,不一定要寫出全部的雙股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