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袁世凱的帝制運動 P.9-20 - Coggle Diagram
袁世凱的帝制運動
P.9-20
1. 國民黨人
「二次革命」
背景
國民黨成立
(1912年)
望以國會制約
總統權力
宋教仁
改組國同盟會
孫中山
理事長
宋教仁
總幹事
宋教仁遇刺
(1913年)
國民黨選舉大勝
宋積極籌組
責任內閣
惹袁猜忌
3月
宋教仁遇刺
懷疑與袁有關
國民黨未敢聲討
袁氏專權
(臨時大總統)
南京就任
與唐(同盟會)決列
扶值親信掌內閣
陸徵祥
趙秉鈞
擴充北洋
軍事獨裁
向外國舉債
(1913年)
宋案使袁感威脅
擴充軍備
善後大借款
五國借2500萬
經過
舉兵應戰
袁先發制人
李烈鈞
江西宣佈獨立
「二次革命」
黃興
南京響應
七省加入
迅即失敗
實力不足
袁氏力強
大借款
增強軍力
國民黨人外逃
2. 復辟帝制
與
護國運動
1. 復辟步驟
廢除《臨時約法》
國會解散
(1914)
廢《臨時約法》
立《中華民國約法》
修改《總統選舉法》
不限連任
指定繼承者
世襲
十年任期
爭外國支持
《中俄聲明》
(1913)
承認外蒙自治
實為俄控制
一戰
列強無暇東顧
(1915)
日本 - 「二十一條」
袁欣然接受
解散國會
國民黨與
二次革命有關
解散國民黨
革除議員議席
DQ438人
人數不足
解散國會
制作輿論
古德諾
《共和君主論》
楊度
「籌安會」
操控總統選舉
國民黨
制憲→選總統
進步黨
選總統→立憲
熊希齡(進步黨)→ 內閣總理
先選總統
袁氏當選
(毫無懸念)
偽造民意
國體選舉
(1915)
君主立憲
支持袁
「中華帝國皇帝」
洪憲元年
(1916)
2. 護國倒袁的經過
開展
梁啟超
蔡鍔
策動反袁
蔡鍔
李烈鈞
唐繼堯
雲南獨立
開始討袁
帝制告終
(1916)
護國軍聲勢浩大
列強反對
北洋軍反對
馮國章
段祺瑞
孫中山
《第二次討袁宣言》
袁撤回帝制
洪憲83日而終
6月病卒
3. 帝制運動失敗原因
高估自己財政
二次革命
利用善後借款
輕易平定
護國運動
一戰
各國無力借款
登基
6千多萬
無力增備
無力收買
無力應戰
錯估部下
對帝制的支持
帝制前
部下忠心
馮國章
段祺瑞
以為可以繼任權力
帝制後
無繼承權
不願支持
低估反帝潮流
反對勢力
皆能鎮壓
信心大增
復辟帝制
盡失民望
政界學界
尤為明顯
進步黨的背棄
錯估外國
對帝帝制的態度
英法俄
反對
自身利益
認為帝制
引起動亂
美
中立偏反
應行共和政治
日
先撐後反
取決其他列強態度
4. 帝制運動
影響
南北分裂
南方
護國軍
北方
北洋軍隊
軍閥混戰
袁培值勢力
袁亡
無人獨攬大權
軍閥割據
民主共和受挫
袁的野心
多次破壞國會及憲法
國家權益受損
袁換日支持
接受「二十一條」
權益受損
助日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