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東南亞(二) - Coggle Diagram
東南亞(二)
區域結盟
自十六世紀開始,東南亞國家多淪為歐美國家的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占領,戰爭結束後越,寮,東成為共產國家。
東南亞國協
新,泰,印尼,馬,菲5國為防堵共產主義勢力擴張
冷戰結束後東協合作重點轉向經濟領域,
吸引汶,越,寮,緬,東5國紛紛加入
東協自由貿易區
以減稅促進區域貿易自由化,俾使與全球市場競爭和吸引投資。
東協經濟共同體
為世界第六大,亞洲第三大的經濟體
全境所有貨物貿易全面免關稅,服務業也幾乎全面開放,吸引全球資金源源不絕地湧入
是全球吸金最強的經濟體
結盟
東協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差異大+優勢產業性質相似,各國競爭性大於互補性-->擴大結盟
東協+1(中國)
FTA(日本 南韓 澳洲 紐西蘭 印度等)
東亞自由貿易區/東協+3(東協與中國 日本 南韓)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澳洲 紐西蘭和印度)
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逐漸成形,讓東協備感壓力
-->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望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分庭抗禮
經濟發展的條件與限制
1.農、礦為主的二元性經濟
在歐洲殖民階段,多數國家以發展礦業,熱帶裁培業為主,將香料,錫,熱帶作物等資源送往母國
獨立後,出人經濟完全倚靠「農業」與「礦業」兩項單一化的產品印尼 馬來西亞:油棕、橡膠,汶萊 印尼 馬來西亞:石油、天然氣
熱帶裁培業
優點
濕熱氣候-->經濟作物-->農業商業化
海陸交通好
有充足勞力
缺點
單一作物:出口導向為主,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風險高
礦業
條件
豐富礦產資源
錫
馬來西亞、印尼、泰國
石油
汶萊、印尼、加里曼丹
人力資源豐富,引外資
發展
從事消費性電子產業,機電設備生產
2.政府主導的「出口導向」策略
原因
人口快速成長,勞力充足,工資低廉a
吸引外資,發展勞力密集型產業
成為勞務輸出最多地區
吸引外資
設立自由貿易區(免稅)
改變
橡膠
棕櫚油
錫
石油
天然氣
經濟發展的條件與限制
3.發展各異的經濟體
人均所得最高的兩個國家
新加坡
東南亞國家中經濟發展最快國家
原因
海運地位重要
海運地位重要
控制馬六甲海峽咽喉
面積較小,資源仍仰賴馬來西亞,印尼等鄰近國家供給
東南亞人均GDP最高的國家
最早進入工業化的經濟體
世界最大煉油中心之一
產業
製造業
金融服務部門
高科技產業
汶萊
石油 天然氣的資源豐富
世上最富有國家之一
人均GPD次於新加坡
國民無需繳稅
第二級產業為主
亞洲四小虎
二次大戰後
積極建立「進口替代」型工業
發展基礎設施
1970年代
轉為「出口導向」型工業
利用大量廉價勞工
發展紡織、玩具工業
1990年代
設立免稅的加工出口區
得到歐美國家免關稅,最惠國待遇,使工業產值迅速提升,吸引外資大量投資
成為新興工業經濟體第二代,有「亞洲四小虎」的美譽
印尼
大量出口電機及機械
馬來西亞
採新經濟政策下,朝多元工業經濟發展
大量投資高科技,生物科技和服務業
檳城有「東南亞矽谷」之美譽
經濟成長高,電晶體,電子設備,太陽能電池板為主要輸出品
泰國
泰國全面從事經濟改革,積極發展觀光
舉辦大型國際會議(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降低進口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的關稅,以開拓廣大的國際市場
世界十大旅遊收人國之一
主要輸出汽車,電腦,機械及其相關零件和鋼鐵及其產品
菲律賓
人口比重仍高
服務業逐漸成為主體
與印度為世界兩大電話客服
高科技及汽車產業也蓬勃發展
發展中國家
越南、柬埔寨、寮國因實施共產主義,深受越戰摧殘,經濟發展較晚。近年來進行經濟改革,不僅獲得其他亞洲國家的投資,更積極加入東協,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等區域結盟,經濟發展漸速。
越南
利用廉價勞力吸引外資設廠,發展食品加工,成衣等出口導向工業
玻璃,輪胎,手機等工業,經濟成長重業追上印尼,馬,泰,菲
寮國
以礦業,電力,農業加工,建築和成衣為經濟主體
柬埔寨
以成衣,紡織和建築較為重要
緬甸
在軍政府長期執政下,實施社會主義,產業以農礦為主,經濟發展幾乎陷入停頓和倒退
2010年10進行民主改革,2011年進行經濟改革,政府大量投資基礎產值,經濟成長指日可待
東帝汶
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氣為其主要經濟來源
石油,咖啡為主要出口產品
山多平原少,天災多,加上政治素亂,是世界上極貧窮落後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