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東南亞 - Coggle Diagram
東南亞
人口問題與種族衝突(印尼)
人口遷移計劃
實行
這項計畫於1969年展開,其後的20年間,約有129萬戶家庭,合計500萬
由核心島嶼遷健
加里曼丹
蘇拉威西
蘇門答臘
西伊里安
阻礙
資金有限,不足以支撐異地新生活
多項計畫如在砂土上種稻,紅樹林沼澤地開墾,皆宣告失敗
遷徙計畫者多為農民,可獲得津貼,離島土地
種族之間生活方式不同,爆發嫌隙與衝突,新移民難以適應
種族衝突
印尼有300多種民族,爪哇人是主要民族,也是統治者
少數族群對統治者向心力原已不足
外來移民文化型態的不同,又瓜分其土地,使種族衝突益加白熱化
種族衝突最嚴重的三個地區
長期與前荷蘭殖民者,印尼政府抗爭的蘇門答臘亞齊省,南亞大海嘯發生翌年(2005),與印尼政府間結束了30年的流血衝突
新幾內亞島西部仍持續發生當地人與外來移民間的衝突
前葡萄牙屬地東帝汶,2002年已脫離印尼獨立
尚有殖民者帶來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衝突,及華人受到排擠等問題使這個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局勢經常動盪不安
分布不均的人口
原因
印尼島群南北跨越1,800公里,東西延伸5,000公里,總計17,000多個島嶼之中,有7,000多個是無人島
人口集中在面積較小的島嶼
巴里島
爪哇島
馬都拉島
措施
政府擬定大規模的人口遷徒計畫,以疏散核心島嶼的人口壓力
全面實施爪哇化,以利政治統一
區域發展不均
國內經濟好轉後,爪哇島成為人口移人區
爪哇島仍為印尼人口最密的地區,仍為製造業的首要重心
人口遷徙計畫轉為自發性質,移入地為蘇門答臘島
人口最稀疏的新幾內亞島西部,產業落後,與核心區形成明顯對比
政局,經濟的發展,牽動著亞洲東部地區的和平與繁榮
森林,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
東南亞11國之中,印尼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
區域結盟
東協+6(ASEAN+6FTA)
日本
澳洲
南韓
紐西蘭
中國
印度
東南亞國協
東協+3(ASEAN+3FTA)
南韓
日本
中國
東南亞國協
東南亞國協(ASEAN)(東協十國)
初期
1967年
印尼
馬來西亞
泰國
菲律賓
新加坡
1984年-1999年
越南
緬甸
柬埔寨
寮國
汶萊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日本主導
2016年2月簽署完成
日本
澳洲
南韓
紐西蘭
中國
印度
汶萊
墨西哥
越南
智利
馬來西亞
秘魯
新加坡
加拿大
美國(於2017年1月退出)
1992年
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
2015年
東協經濟共同體(AEC)
世界第六大
亞洲第三大的經濟體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東協+6
開發與保育的衝突
空氣污染
傳統游耕與現代經濟作物油棕等的種植,須焚燒林木以獲得耕地,但碰上乾早的季節或聖嬰年,火災往往一發不可收拾
印尼的土壤屬泥炭土,焚林或轉種油棕將釋放有毒霧霾,常隨盛行風吹至鄰國,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就因此深陷霾害之苦
雖然東協曾於2002年通過「跨國霾害污染協議」但似乎不見成效
影響
裸露的土地經暴雨沖刷,地力消耗一空
蘇門答臘的森林幾乎砍伐殆盡,婆羅洲,加里曼丹的森林面積也快速縮減,最後的森林防線已退縮至新幾內亞島。
珍稀動植物減少或滅絕,原住民生存空間嚴重縮減
生態環境遭受巨創,如水資源失衡,魚群枯竭,
原因
印尼擁有東南亞2/3的森林面積,世界10%的熱帶兩林,多樣化及罕見的生物品種
1960年代世界銀行支持印尼商業性砍伐,使森林砍伐速度加快
措施
1970年代開始立法保護森林,不僅劃設部分林區為國家公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更實施需持有森林特許權證始可經營木材業
1980年限制原木出口
1985年徹底禁止原木出口
1989年實施擇伐和補種系統
地方政府也發布「臨時禁伐令」
2011年印尼總統和挪威共同簽署一項總統決定書,在未來兩年內,禁止砍伐原木
2021年印尼政府通過「雨林保育計劃」,成立加里曼丹的林巴若亞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2014年全球10大紙業之一的亞洲漿紙宣布進行「森林保護政策」
經濟發展的條件與限制
政府主導的「出口導向」策略
吸引外資
設自由貿易區(免稅)
原因
人口成長快速,勞工充足,工資低廉
吸引外資,發展勞力密集型產業
成為勞務輸出最多的地區
改變
橡膠
棕櫚油
錫
石油
天然氣
發展各異的經濟體
正在發展中的國家
共產主義
獲得其他亞洲國家的投資
積極加入東協,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等區域結盟
進行經濟改革
越南
發展食品加工,成衣等出口導向工業
以及玻璃,輪胎,手機等工業,經濟成長追上印尼,馬,泰,菲
利用廉價勞力吸引外資設廠
寮國
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足,勞工素質較差
以礦業,電力,農業加工,建築和成衣為經濟主體
柬埔寨
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足,勞工素質較差
以成衣,紡織和建築較為重要
社會主義
緬甸
經濟發展幾乎陷入停頓和倒退
2010年進行民主改革
產業以農礦為主
2011年進行經濟改革
軍政府長期執政
政府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經濟成長指日可待
東帝汶
政治素亂,是世界上極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
石油和天然氣為其主要經濟來源
山多平原少,天災多
石油,咖啡為主要出口產品
亞洲四小虎
馬來西亞
大量投資高科技,生物科技和服務業
檳城有「東南亞矽谷」之美譽
採新經濟政策,多元工業經濟發展
經濟成長高,電晶體,電子設備,太陽能電池板為主要輸出品
泰國
更降低進口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的關稅,以開拓廣大的國際市場
世界十大旅遊收入國之一
舉辦大型國際會議(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主要輸出汽車,電腦,機械及其相關零件和鋼鐵及其產品
金融風暴後,全面從事經濟改革,積極發展觀光
印尼
大量出口電機及機械
菲律賓
服務業逐漸成為主體
與印度為世界兩大電話客服
農業人口比重仍高
高科技及汽車產業也蓬勃發展
1970年後
轉為「出口導向」型工業
利用大量廉價勞工
發展紡織,玩具工業
1990年代
得到歐美國家免關稅,最惠國待遇,使工業產值迅速提升,
成為新興工業經濟體第二代,有「亞洲四小虎」的美譽,吸引外資大量投資
設立免稅的加工出口區
二次大戰後
積極建立「進口替代」型工業,
發展基礎設施
人均所得最高的兩個國家
新加坡
世界最大的煉油中心之一
面積較小,資源仍仰賴馬來西亞,印尼等鄰近國家供給
東南亞國家中經濟發展最快速國家
原因
控制麻六甲海峽咽喉
海運地位重要
戰略位置
東南亞人均GDP最高的國家
產業
金融服務部門
高科技產業
製造業
最早進入工業化的經濟體
汶萊
石油和天然氣的資源豐富,經濟支柱
國民無需繳稅
人均GDP僅次於新加坡
第二級產業為主
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農,礦為主的二元性經濟
獨立後,出口經濟完全倚靠「農業」與「礦業」兩項單一化的產品(印馬:油棕,橡膠,汶印馬:石油,天然氣)
熱帶栽培業
優點
海運交通位置良好,十八世紀前,西方海上貿易的交匯帶
有充足勞工,可投入大量努力與資金
濕熱氣候,適合種植經濟作物,農業商業化
缺點
單一作物:已出口導向為主,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風險高
歐洲殖民階段,多數國家以發展礦業,熱帶栽培業為主,將香料,錫,熱帶作物等資源送往母國
工礦業
條件
豐富礦產資源
錫
馬來西亞、印尼、泰國
石油
汶萊、印尼、加里曼丹
人力資源豐富,引外資
發展
從事消費性電子產業,機電設備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