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諮商理論 - Coggle Diagram
諮商理論
<後現代取向諮商>
多元思考思維,世界由個人經驗主觀建構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SFBT
薛勒 Shazer
柏格 Berg
諮商歷程
當事人從訪客、抱怨者,轉變為消費者
去除專家角色,聚焦當事人的目標與需求
目標導向,焦點放在"現在"與"未來"
關係導向,建立合作關係,貼近理解需求
諮商介入
<諮商前改變的問句>
傳遞改變已經發生,喚起個案知覺
<例外問句>
帶領個案去看到問題不發生、較不嚴重的時候
<奇蹟問句>
引導個案假想未來問題已經解決的遠景,捕捉可能路徑
<評量問句>
用於改變經驗不易被觀察時
<因應問句>
暗示個案面對困難仍會有其應對之道
基本假設
正向心理學、希望理論
透過解決導向的對話,協助當事人思考面對困擾的有效解決方法
著重解決方法的建構
(1)相信當事人能解決問題
(2)賦能歷程
(3)從成因探討轉為問題解決方法導引
(4)積極發現當事人正向特質、資源、能力、經驗
(5)去病理與去診斷,不貼負向標籤
敘事治療
懷特 White
艾普斯頓 Epston
諮商歷程
外化—解構—重寫
1.外化
讓當事人有新的角色來看待問題
2.解構
找出新的意義與發展可能
3.重寫
未知與好奇的諮商態度
避免剝奪當事人對問題詮釋與敘說的權力
基本假設
人如何賦予"過去"意義,就表示將以何種態度面對"未來"
搭建鷹架,引導當事人建構可能,豐厚喜歡的故事內容,帶來力量
諮商介入
介入技巧
外化對話
重寫對話
重組會員對話
定義式儀式
突顯特殊意義事件的對話
鷹架對話
合作取向治療
古利席恩 Goolishian
安德森 Anderson
諮商歷程
對話式、談話式
雙方合作
不只理性部分,更直接觸碰個人內在的感性
諮商介入
以"在關係中的個人"取代"個人"的想法
強調傾聽、聽到、說出
努力了解對方辭語,正確無誤的了解對方內在真正想表達的意義
基本假設
又稱"對話治療"
重點在找出"在當下"如何靠近一個人與其說話的方式
語言、對話、人際關係是治療核心
<人本存在取向>
焦點放在當事人的知覺上,
強調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
存在主義意義治療
法蘭克 Frankl
諮商歷程
非"治療"當事人,
而是協助當事人重新檢視生活,找到生命價值意義
平等和真誠的會心諮商關係
諮商介入
初始階段:辨識與澄清對世界的假設
中期階段:完整檢視現今價值系統的來源與權威
結束階段:付諸行動
基本假設
協助當事人發現生活中的生命意義
人具有自由意志,來克服務環境限制,主宰自己生命
存在主義取向
個人中心治療
羅傑斯 Rogers
諮商歷程
著重情感反應
諮商技術轉移到諮商師特質、信念與態度
諮商關係的品質
諮商介入
著重個人獨立性與統整性
焦點在人,而非問題
諮商氣氛、諮商關係
賦權予當事人,充分表達內在感受
基本假設
人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
諮商師必備態度
無條件的積極關懷
同理心
真誠一致
促成當事人改變的是諮商師的態度,而非知識與技術
<心理分析取向>
精神(心理)分析學派
佛洛依德 Freud
防衛機制
攻擊
個體產生得不到就毀掉它的心理
固著
自我無法克服發展危機,導致人格發展停滯
壓抑
抑制本能衝動;過度壓抑則表現出緊張退縮行為
反向
表現出和本身真正價值觀或態度相反的行為
投射
將自己不為社會所接納的慾念加諸他人,藉以減輕自己缺點所產生的焦慮
合理化
亦稱文飾作用;以自認合理的理由,解釋其行為動機,以獲得認同
昇華
將不為社會所認可的動機與慾望,以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來表現
補償
在某方面以實際行為力求表現,以彌補自己另一方面的缺點
退化
遇到生理或心理的挫折,其行為表現變得比它年齡顯著幼稚的反應
替代(轉移)
因某種原因而不能將情緒施於某個對象身上,因而轉移到另一個可以接受此情緒的對象身上,以減輕自己的精神負擔
認同
將對方的想法、感覺、行為等,納入自己心中,要求自己的想法、感覺與行為與對方齊一步調
否認(否定)
以拒絕面對不愉快的現實方式來保護自己
移情
將自己對某個人的感受,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
基本觀點:
悲觀命定論
求生避死
潛意識控制行為
自我未能協調本我與超我的衝突
造成心理壓力
諮商方法
處理過去成因
自由聯想
不加監控地說出心中想到的事
表露潛意識衝突
解析
伴隨自由聯想,解析潛意識歷程
夢的解析
探究夢中的顯義內容中的象徵
個體諮商學派
阿德勒 Alder
生活方式
個人的人格,指在社會化中形成獨特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本質在早期已確定,並主導個人行為
人格動力
克服自卑
追求卓越
社會興趣
以平等的態度關切他人福祉
諮商歷程
(1)建立諮商歷程
(2)評量與分析
探索生活方式的結構與動力
(3)頓悟與解釋
(4)重新定位
基本觀點
人具有社會性,會產生獨特的生活方式
積極的自我決定論
促進改變因素
建立合作關係
心理評估(生命風格之衡鑑)
心理洞察
重新導向(再教育)
採取行動
<認知行為取向>
現實治療
葛拉瑟 Glasser
諮商歷程
聚焦當事人可以掌握與選擇的事情上
引導當事人使用比目前更有效的方式行動,以獲得更滿意的關係
諮商介入
WDEP
Wants 需求
Do 行動
Evaluation 評估
Planning 計畫與承諾
基本假設
重視遺傳與環境對人的影響,不接受命定論的觀點
成功認同—持積極態度
失敗認同—持消極態度
特色
拒絕移情的觀點
將諮商維持在"現在"目前的狀態
避免聚焦在症狀
強調責任
認知行為治療
<諮商歷程>
當事人與諮商師共同合作
教育/再教育的過程
重點放在現在的經驗
不提供過多的溫暖與同理
認知治療 CT
貝克 Beck
修正不正確與阻礙功能的思考方式
教導當事人成為自己的治療者之合作關係
認知行為治療 CBT
麥欣保 Meichenbaum
行為改變三階段:
自我觀察、開始新的內在對話、學習新的方法
行為改變四中介:
內在語言、認知結構、行為、行為結果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
艾里斯 Ellis
人格ABC理論
A 事件 B 信念 C 情緒和行為結果
D 駁斥處理 E 效果 F 新的感覺
指導當事人從理性信念出發,發現非理性信念,進而改變自我
<諮商介入>
處理思考與行為,不在情緒的引發
認知治療 CT
貝克 Beck
認知技術
協助當事人檢視自動化思考對生活事件做新的替代性解釋
認知行為治療 CBT
麥欣保 Meichenbaum
壓力免疫訓練
技能獲得與演練階段
應用與持續階段
概念代階段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
艾里斯 Ellis
認知方法
執行家庭作業
改變當事人語言
駁斥非理性信念
使用幽默
情緒技術
角色扮演
攻擊羞愧感練習
理性—情緒的想像
使用有力的對話力量
行為技術
自我管理
系統減敏
操作制約
鬆弛技術與示範
<基本假設>
壓力來自認知功能障礙
改變認知,促成情緒與行為的改變
認知治療 CT
貝克 Beck
了解困擾本質,要先找到困擾事件引發的個人反應,探索背後隱含的認知
認知扭曲
誇大與貶抑
個人化
標籤化與錯誤標籤化
極端化思考(全有全無二分法)
過度類化
選擇性摘要
獨斷的推論
認知行為治療 CBT
麥欣保 Meichenbaum
自我指導治療
改變當事人的自我陳述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
艾里斯 Ellis
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且有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傾向
天生的思考扭曲和後天的自我挫敗,妨礙成長
困擾來源來自重複的錯誤思考、自我挫敗的非理性信念
其他取向
行為諮商法
艾森克 Eysenck
渥爾培 Wolpe
班度拉 Bandura
克蘭波茲 Krumboltz
索瑞森 Thoresen
諮商觀點
"關係"是諮商成功的必要條件
初次晤談時,要共同討論諮商的意義與目的
要求當事人訂立具體明確的契約
基本假設
理論基礎為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
對人性持環境決定論,人性是享樂主義取向
行為是制約學習的結果
諮商介入
<洪水法>
以飽足原則,讓當事人長期面對自認為引起恐懼的事物,卻未有恐懼的結果發生,而消弱害怕的心理。
<嫌惡治療法>
每當個體出現不好的行為時,便給予嫌惡刺激,以消弱其行為出現頻率。
<系統減敏感法>
搭配鬆弛訓練,漸進式地想像引發焦慮的情境,再協助放鬆,反覆操作
<楷模學習>
亦稱<示範法>,提供適當楷模,藉由模仿學習與增強作用,減少恐懼心理。
<行為改變技術>
確認記錄初始行為-->確定目標-->選擇增強物-->漸進式改善行為
<內爆法>
要求當事人想像會引起焦慮的刺激,且伴隨可怕的結果出現在腦海,使當事人暴露在持續且高度的焦慮性刺激下。
<自我肯定訓練>
訓練當事人適宜的人際關係技巧,以減低當事人對社會情境的恐懼、退縮或過度的反應。
完形治療
皮爾斯 Perls
基本假設
理論基礎為存在主義和現象學
重視當事人的洞察
諮商歷程
著重讓當事人在此時此刻去覺察他們正體驗到什麼及在做什麼
目的在統整個人時常存在的內在衝突
當事人抗拒接觸的形式
<回攝>
把想對別人做的事情,回過來對自己做。
<融合>
把自己跟環境或別人混在一起,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法、感受。
<投射>
責怪別人的行為,卻忽略自己也有這樣的行為
<解離>
跟自己分開了,感覺不到自己真正的情緒或想法。
<內攝>
不加思索就接受(吞噬)別人僵化的信念、標準、規範。
諮商介入
<我負責>
說出"我為自己...(話 事..)負責"
<巡迴遊戲> <繞圈子>
<空椅法>
兩張椅子象徵衝突立場
當事人輪流坐在兩張椅子,進行角色扮演及自我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