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智力因素各別差異與 學校教育 - Coggle Diagram
智力因素各別差異與
學校教育
智力測驗
基本條件
2.
信度
與
效度
信度
測驗結果的
一致性
重測法
重複施測
所得分數頗一致時
折半法
測驗題目在功能上
有相當一致性
效度
測驗的正確度
3.
實施程序
與
計分方法
實施程序
計分方法
1.
標準化
與
常模
標準化
確定測驗形式
與
試題
抽取代表性樣本測試
依實施結果建立常模
常模
解釋測驗結果的參照指標,是以一組具
代表性
的樣本,
某依測驗上的實際成績建立的
歷史、現況與未來
晚近
增編團體、非文字和適用成人的智力測驗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16~74歲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6.5~16歲
魏氏學前智力量表:4~6.5歲
新趨勢
多的
社會適應力
也納入智力測驗中
將
身體運作功能
也視為智力
增加
非語文
量表,如:瑞文氏圖形補充測驗
建立不同常模
近期有名的智力測驗
賣賽爾
不同文化多維智力測驗
增加身體功能與社會適應
考夫曼等人
考夫曼兒童智力綜合測驗
以
非文字內容為主
早期
心理年齡階段
比奈、西蒙
(Binet、Simon)
第一套智力測驗:
比西量表
心理年齡與實足年齡對比的方式
比率智商階段
推孟
(Terman)
斯比量表
智商(IQ)=(心理年齡/實足年齡)*100
會出現兒童期智商高,成年後變低的現象
生理計量階段
高爾頓
(Galton)
用
感覺器官
的
靈敏度
(視覺、聽覺)來推估致力高低
離差智商階段
魏克斯勒
(Wechsler)
魏氏智力量表
IQ=(測驗分數-平均數)/標準差*100
能力測驗與智力測驗
能力測驗
成就測驗
學業成就測驗
職業成就測驗
性向測驗
學業性向測驗
一般性向(智力測驗)
特殊性向
職業性向測驗
智力測驗評論
對結果應持彈性看法
新的有發展空間
沒有一份測驗可測得所有智力
智力理論
多元取向
探討人類心理能力中有多少種智力
智力三元論
史登伯格
(Sternberg)
經驗智力
從經驗中得到
的啟發與領悟,形成個人的創造性能力
情境智力
因應環境需要
而
隨機應變
的能力
組合智力
善於記憶、辨別、分析,判斷,
找到問題答案的能力
傳統智力測驗所測的能力
傳統智力測驗兩限制:
IQ不代表整個智力
IQ除了預測學業成就,很難預測事業成就
智力多元論
葛敦納
(Gardner)
智力是不同能力之組合
語言 邏輯/數學
空間 身體/動絕
音樂 人際
內省 自然觀察
先天與後天
遺傳因素
智力基本架構
環境與學習因素
影響智力發展
影響:早期>晚期
心理測驗取向
卡特爾
(Cattell)
流體智力
受
生物因素、神經系統
影響較大
18~25歲達到高峰,之後逐年下降
結晶智力
受
後天教化、文化、生活經驗
影響較大
隨年齡增加,持續到50歲,於中年期達高峰
智力群因論
賽斯通
(Thurstone)
分為
七個組群
:
1.語文理解 2.詞句流暢
3.數字運算 4.空間關係
5.聯想記憶 6.知覺速度
7.歸納推理
智力二因論
斯皮爾曼
(Spearman)
普通因素
特殊因素
智力結構論
吉爾福特
(Guiford)
智力是複雜思考的表現
2.
思考運作
評價、聚斂思考、短期長期記憶、認知
3.
思考結果
單位、類別、關係、系統、轉換、應用
1.
思考內容
視覺、聽覺、符號、語意、行為
智能發展與教育
與教師期望
自驗預言
/
比馬龍效應
一個人對自己(別人對自己)保持著某種想法或預期,
會透過
自我暗示
,使自己行為表現出預期結果,驗證原來的判斷
能力編班與因材施教
能力編班的方式
班級
內
能力
分組
異質編班
,班級內按學生能力分小組
再分組/跑班
又稱
傑普林計畫
,可跨年級上課
班級
間
能力
分班
同質編班
,分優、劣班級
對後段班易產生
標籤效應
正用與誤用
正用
鑑別
學生智力上的差異
,供
分組教學
參考
預測學生未來的教育發展
,供實施
輔導
的依據
誤用
過分相信測驗結果
柏根斯坦
提出
匱乏假說
:
低層社會缺乏文化刺激,而匱乏
常模參照標準的缺點
是相對標準
創造力發展與教育
特質
2.
變通性
產生不同種類的點子
3.
獨創性
產生獨特、不尋常的點子
1.
流暢性
產生許多點子
4.
精密性
增進充實原有的點子
發展的影響因素
與智力
富有創造力的人常擁有高智商,反之不一定
與人格
好奇、愛思考、愛問問題、
專注、執著、敏感、追求完美
翻轉教育
重視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認同多元評量、價值
定義
是指個體產生
新觀念
或創作
新產品
的能力
必須兼顧「
新奇性
」與「
適宜性
」
觀察→思考→閱讀→演練
吉爾福特
(Guiford)
擴散性思考
需要想出
各種
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中
並非只有一個是對的
相關概念
成就
個人學習後表現的
實際能力
性向
將來有機會學習所具備的
潛在能力
意義
一種符號、概念的抽象思考能力
一種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一種選擇與適應環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