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暴力循環理論 - Coggle Diagram
暴力循環理論
階段三、蜜月期
施虐者
情緒:
後悔
、慈愛
認知:對自己感到矛盾
行為:
尋求原諒
、
承諾不會再有下一次
、正當化暴力行為、需要獲得對方的接受以證明自己
受虐者
情緒:自責
認知:對於
離開會覺得自責
、覺得要對受虐者負責
行為:完全被說服
互動關係
施虐者表示懺悔,淡化其造成的傷害,承諾會改變或補償受虐者
循環
無法離開
初期
希望第三期蜜月期可以持續
,會導致被害者
難以下定決心分手
後期
被害者會覺得自己是
拿心理及身體安全換取第三期蜜月期的幸福
,會
憎恨自己、感到羞愧等
,覺得自我形象毀滅、自己
成為暴力的幫兇
暴力的反覆發生
暴力持續時間長,施暴頻率增加,暴行越來越嚴重
暴力結束
受虐者起初會感到孤獨、慎怒、害怕、傷心,或想離開對方。
受虐者面對現實,
承認自己無法控制對方的行為
,尤其經歷憤怒與恐懼,
說服自己不再受到虐待。
蜜月期開始
對方的
道歉及愛意攻勢
,加上
親戚朋友的勸說
等。
加深被害者的罪惡感
,
被害者彷彿變成要對婚姻負完全的責任
。
帶來幸福感覺→產生矛盾心情→因為暴力才會帶來幸福
代表學者:沃克walker
前言
暴力循環三階段的心理動力,包含壓力期、爆炸期及蜜月期等三個階段,有助於了解
受害者為何有罪惡感、羞恥感
,如
何掉進「習得無助感」
,及
無法離開之原因
,而導致暴力行為循環的產生
習得無助感
發生事情時會試著改變、反抗,但
經過持續的反抗都沒有用時,就呈現放棄狀態
,之後就算事情再度發生,也不會再改變、反抗
階段一、壓力期(緊張期)
the tension-building stage
施暴者的憤怒增加、指責、爭吵、壓力提高
受虐者(逃、害怕)
情緒:沮喪、焦慮、壓力、憤怒、
無助感
認知:當對方生氣,會
反省自己
哪裡沒做好,
要求自己對對方的虐待行為負起責任
行為:安撫、順從、
正當化施暴者的行為
、否認其憤怒、掩蓋所發生的事
心理防衛
:
「否認」
自己身、心理受傷的憤怒,
將自己的受虐合理化,認可對方的暴力藉口
施暴者(追)
認知:
擔心婦女離開
、佔有慾和忌妒感增強
在關係中感到不安
行為:騷擾、輕微虐待,
攻擊性行為增加
情緒:憤怒、壓力、焦慮
互動關係
當暴力越嚴重,
受虐者越退卻,施暴者就會越逼近
,使得雙方關係更緊張
階段二、爆炸期(暴力發生期)
肢體虐待、性虐待、口語威脅、情緒虐待等嚴重暴力事件;當此階段一旦爆發,
受虐者很難阻止施虐者的暴力行為發生
施虐者
認知:
正當化暴力的行為
、指責受虐者
行為:暴力發生,注意到其所造成的傷害
情緒:憤怒
受虐者
情緒:身心症徵狀、
困惑與無力
、
情緒崩潰等
伴隨生理及心理等身心症徵狀
,例如失眠、沒食慾,或吃得多、嗜睡等
認知:迴避、不相信、
淡化受傷的程度
、
自我價值感降低
行為:被動地接受,延遲尋求協助,因認為報警會使自己遭受更大的傷害
互動關係
已經無法壓抑自己的恐懼、憤怒及焦慮,
寧可引發暴力,不願忍受暴力即將來臨的威脅感
,期待趕快進入第三階段的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