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血 液, 血液 (概述,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血细胞生理, 血型和输血), 由于血小板收缩蛋白发生收缩 :pencil2: - Coggle…
血 液
血型与输血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
ABO血型分型依据
红细胞膜上是否有A抗原和B抗原而分型。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三、输血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浆渗透压
(1)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2)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蛋白质形成,主要是白蛋白。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血量(blood volume)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7-8%
,也即
70-80ml/KG
血液。
理化性质
概念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pencil2:
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 :pencil2:
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意义: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血液:
一种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环流的液体组织
运输、缓冲、防御
维持
内环境稳态
,
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进行。
血细胞生理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
概述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的组成
上层 : 浅黄色的液体
中层 : 薄层白色不透明的白细胞和血小板
下层 : 深红色不透明的红色细胞
血细胞比容
男性 : 40~50%
女性 :37~48%
新生儿 : 55%
血浆 : 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水: 91~92%
血浆蛋白 : 6.0%~8。0%
无机盐 : 离子形式存在
非蛋白有机物 : 含氮和不含氮
其他 : 气体,激素和维生素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蛋白的浓度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
血浆蛋白质 :pencil2:
组成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作用
缓冲
功能 :pencil2:
形成胶体渗透压
:pencil2:
营养
功能 :pencil2:
免疫
功能 :pencil2:
参与凝血、抗凝及纤溶
功能 :pencil2:
运输
功能 :pencil2:
血浆渗透压 :pencil2: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渗透现象 : 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发生的动力
渗透压 : 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单位面积半透膜的能力,一切溶液所固有的特性
渗透现象产生的条件
半透膜 : 允许水分子选择性通过,而不允许其他分子或离子通过的膜性结构
半透膜两部单位体积内溶质分子数目不相等
血浆渗透压的
形成及数值
: 渗透现象的发生,溶液渗透压的高低只与单位体积溶液溶质颗粒数量的多少有关,与溶质的大小,性质无关。正常情况下,血浆总渗透压约300mOsm/(相当于5790mmhg)
血浆
晶体渗透压
:pencil2: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pencil2:
血浆
胶体渗透压
:pencil2:
血浆中蛋白质形成,主要是白蛋白。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pencil2: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 :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血量 : 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
正常血量 : 相当于体重的7~8%,即70~80ml/kg体重
循环血量 : 安静时,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脏和血管中快速的循行流动
储存血量 : 小部分的血液“滞留”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中,流动较慢(失血)
血液的功能
免疫和防御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态
运输功能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 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
: 机体内部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机体内所有细胞得到物质供应与排放代谢产物的公共场所 :pencil2:
稳态 : 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组成部分,相互比列、酸咸度、温度、渗透压等
血液的理化性质
血液的浓度
血液中不同成分的密度
血浆 1.025~1.030(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
红细胞 : 1.090~1.092(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
白细胞 : 1.050~1.065
淋巴细胞 : 1.050~1.066
中性粒细胞 : 1.070~1.092
血小板 : 1.030~1.042
血液的粘滞性 : 血液流动时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摩擦所形成的黏度
全血的粘滞性 : 决定于血细胞的比容高低
血浆的粘滞性 : 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血浆酸碱度 : 正常人的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低于6.9或高于7.8时将危及生命,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即NaHCO3/H2CO3的比值,除此以外,尚有其他缓冲对,红和细胞内亦有钾盐缓冲对/还受到神经、体液对肺脏、肾脏功能的调节
血液 : 一种在心血管系统内往复流激动的红色液体组织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生理性止血
3
个环节
:pencil2:
血小板血栓形成
:pencil2:
血液凝固
:pencil2:
血管收缩
:pencil2:
血液凝固
:star: :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简称血凝 :pencil2: / 血清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 、含有少量血凝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 血浆 : 含有纤维蛋白原和血凝发生时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因子编号及同义名
因子VII - 康血友病因子
因子VIII - 前转变素稳定因子
因子V 前加速素易变因子
因子IX - 血浆凝血激酶成分
因子IV - CA2+
因子X - stuart - prower因子
因子III - 组织因子
因子XI -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因子II - 凝血酶原
因子XII - 接触因子
因子I - 危险蛋白
因子XIII -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高分子量肌肽原/前肌肽放酶
凝血因子的特点
除因子IV与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多数在肝脏内合成,其中因子II、VII、IX、X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Vk缺乏会使凝血过程发生障碍
除FIII由组织损伤释放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
通常在血液中,因子II、IX、X、XI、XII都是无活性的酶原,必须被激活才成为有活性的酶。被激活的酶,习惯上于该因子代号的右下加一“a”字来表示。/凝血因子的激活 - 无活性的酶原通过其他水解酶的水解,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后,成为具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 : 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血液凝固过程 : 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pencil2:
外源性凝血
: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
因子III
来参 与 因子X的激活的 如:创伤出血后发生凝血的情况 :pencil2:
内源性凝血
: 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由因子XII被激活所启动,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X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
血管内外分布因子
血液凝固在血管外分布因子 : III
血液凝固在血管内分布因子 : I,II,Ca2+,V,PL,VIIa,VIII,IX,X,PK,VIIa,VIII,IX,X,PK,XI,XII,XIII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异同点
一般来说,通过外源性途径凝血较快,内源性途径较慢,但在实际情况中,单纯由一种途径引起凝血的情况不多
两条途径都能激活FX,形成一条最终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共同途径外,参与两条途径的某些凝血因子还相互激活
启动方式和参与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但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
生理性凝血机制 : 外源性血途径在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启动中起重要作用。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因子
血液凝固的调控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前列环素PGI2和NO抑制血小板聚集
凝血酶调节蛋白(TM),灭火FVa、FVIIIa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抗凝血酶 ——》破坏FIIa和FIX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避免接触、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活化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生理性抗凝物质
肝素 : 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临床上把它作为一种抗凝剂广泛应用于防止血栓性疾病。通过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发挥间接抗凝作用,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增强蛋白质C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 目前认为是机体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小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直接抑制FXa活性,灭活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III。正常情况下,它的直接抗凝作用非常慢而弱,但它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用可增加约2000陪
蛋白质C系统 : 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蛋白质C水解灭活FVa和FVIIIa,抑制凝血和FXa的激活,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促凝和抗凝
促凝
温热盐水纳纱布等进行压迫止血
适度加温
抗凝
增加异物的光滑面
枸缘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
维生素K拮抗剂
降低温度
纤维蛋白溶解 :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纤溶系统组成 : 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质和纤溶抑制物
纤溶的基本过程
纤溶酶原的激活
肝、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和肾脏中合成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tPA):血管内细胞产生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 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产生,可在尿中提取:治疗血栓病和急性心肌梗死
凝血因子和凝血物质 : 如FXIIa、激肽释放酶
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裂解——》可溶性小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具有抗凝血作用)
纤溶酶 : 丝氨酸蛋白酶,蛋白水解酶,对FII,V,VIII,X,XII等凝血因子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纤溶抑制物
a2-抗纤溶酶(a2-AP):肝脏产生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氨甲苯酸、氨基已酸、凝血算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 氧和二氧化碳等脂熔性气体可以自由通过,在电解质中,负离子一般较易通过红细胞膜,而正离子却很难通过
渗透渗透脆性 :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可反应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悬浮稳定性 : 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衡量标准:红细胞沉降率
测量红细胞沉降率的方法 : 将新采集的血液经抗凝混均处理后,置于一支带刻度的细胞玻璃管内,红细胞将会因重力作用叠连在一起并下沉
正常值 :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红细胞叠连 : 红细胞由于电荷、重力作用,细胞间以凹面互相接触,形成一叠红细胞的现象
叠连速度的快慢: 主要取决于血浆的性质,即血浆成分的变化而非红细胞本身
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可使红细胞叠连速度减慢
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可使红细胞叠连速度加快
红细胞叠连后会使血液粘滞性增加
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的双凹圆盘形有利于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球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在通过后又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
红细胞膜的弹性、流动性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红细胞黏滞度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数量
新生儿可达6.0*10、12/L以上
女性平均约3.5~5.0*10、12/L
男性平均4.0~5.5* 10.12/L
形态 : 正常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7~8um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功能物质:血红蛋白)男性 : 120~160g/L 女性 : 110~150g/L
运送O2和CO2,RBC内O2浓度》血浆65倍
缓冲pH,由Hb实现KHb、Hb,KHbO2/HbO2
免疫功能,RBC表面具有I型补体的受体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骨髓是成年人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红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租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铁 : 合成Hb的必需原料,每日需要量20~30mg(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穿行巨噬细胞和幼红细胞)
维生素B12和叶酸
vb12 : 影响RBC的有丝分裂
叶酸 : RBC成熟因子,合成DNA所必需
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早期红系祖细胞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爆式促进活性因子 : 早期祖细胞的生长和在体外形成集落都依赖于一种刺激作用
晚期的红系组细胞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主要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EPO主要由肾组织产生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每日大约有0.8%的衰老红细胞被破坏
血管内破坏(10%) :衰老,脆性增加,血流湍急处因机械冲击
血管外破坏(90%) : 停滞在血管外(脾、肝),巨噬细胞吞噬
血小板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呈双凸圆盘状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可以释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pencil2:
黏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粘着的过程
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
ADP途径 :需要Ca2+和纤维蛋白原,耗能
血栓烷 : 强烈的聚积血小板和缩血管作用
血小板激活因子途径
其他:胶原、凝血酶
释放 : 促进血小板聚积、血管收缩、血液凝固
吸附 :悬浮于血浆中的血小板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
收缩
:收缩作用是,使血凝块硬化,血凝块更加牢固 :pencil2: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在促进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在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中的作用
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调节与破坏
血小板的生成及其调节
血小板的破坏(平均寿命7-14天,只有最初2天具有生理活性)
白细胞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数量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00-10000/ul
白细胞增多 : 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白细胞时
白细胞减少 : 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白细胞时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防止病源微生物的入侵。具有变型、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等特别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
颗粒细胞(约占60%)
中性粒细胞 : 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存在较大和碱性染色很深的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织胺,参与体内脂肪代谢,细胞释放的组胺与某些异物,引起过敏反应的证状有关
无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约占4~8%)
具有强的吞噬作用
巨噬细胞: 固定在组组织中的单核细胞
激活了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免疫应答过程中核心作用
T淋巴细胞 :骨髓生成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的作用下发育成熟,与细胞免疫有关(约占80~90%)
B淋巴细胞 :在骨髓或肠道淋巴组织中发育成熟,主要停留在淋巴组织内,体液免疫有关
自然杀伤细胞 :先天免疫中一类重要淋巴细胞,释放细胞毒素和淋巴因子
白细胞的生成调节与破坏
白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的前体细胞-》成熟的各种粒细胞
白细胞的破坏
中性粒细胞 :6-8小时
嗜酸性粒细胞 : 6小时
嗜碱性粒细胞 : 血液中几小时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 [数月~数年
淋巴细胞 : 数天~60天(T细胞100天、B细胞3~4天)
血型和输血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
:star: :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pencil2:
血型的分类
根据红细胞膜上具有抗原的不同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器官移植、成分输血、妻子签定
血小板表面抗原
红细胞凝集 :若将血型不同的两种血液混合在一起,红细胞将会聚集成簇/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反应的一种形式、所谓的血型,主要至hong'xi'bao'xue'x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分型依据
凝集原 : 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
凝集素 : 血浆中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根据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把血液分成四型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四种血型
ABO血型的遗传
血型 A - AA,AO - A
血型B - BB,BO - B
血型AB - AB - AB
血型O - OO - OO
血型的检测 : 正确的血型鉴定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基础
输血原则
同型输血 :鉴定ABO血型Rh血型
交叉配血试验 :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为原则
成分输血
根据输入的血液成分的差别
全血输血
成分输血
根据供血者的来源,输血可分
自体输血
异体输血
RH血型系统
RH血型的抗原与分型 :大多数人红细胞表面存在Rh抗原,目前发现40多种,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是C、c、D、E、e等5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
Rh+-有D抗原为Rh阳性
RH+-无D抗原为Rh阴性
Rh血型抗体 :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
特点 : 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由于血小板收缩蛋白发生收缩 :penci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