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批判理論與教師哲學 - Coggle Diagram
批判理論與教師哲學
壹、批判與批判理論
定義:
明辨是非的判斷能力、指出負面性質並加以改進
舉例:
蘇格拉底、康德
蘇格拉底:
詰問、逐步批判修正自己的想法
康德:
啟蒙、人能自主運用理性批判各種事理
社會的批判:
馬克思
資本主義的不平等階級區分
對社會做提出批判、以改善社會
體現人的
主動性
健全社會需要:
傳統理論
預設秩序
霍克海默
指出其問題:限於現實、合理化不合理之處、缺乏反省力量
批判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
促成社會改造的意識和行動
社會實踐
理想
哈伯瑪斯
補充三個
知識系統
:
理解與實踐興趣
歷史—詮釋科學
解放興趣
批判取向科學
技術認知興趣
經驗—分析科學
使大眾了解不合理之處
批判不合理的狀況
批判理論與
教育
觀點
要能以批判眼光看待世界,避免受蒙蔽
自主覺察錯誤觀念、價值觀
貳、批判理論對現代社會的批判
資本主義
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一、工具理性批判(霍克海默與阿多諾)
目的導向
科技萬能
技術式思維
控制自然、控制人:以
產出最大效益
為目標
問題
破壞自然
壓抑人之本性
二、文化工業的批判(霍克海默與阿多諾)
定義:
過去:
藝術家的創造力、表現力;藝術愛好者的欣賞、愛好
文化
作品
現在:
商業機制操縱
文化
工業
(造出
產品
)
興起因素:電影
影響:
只關注利潤
單調、同質化
觀眾失去自主性
人的感受力下降
蒙蔽現實(只呈現美好面向)
解決方式:
以
批判
眼光看待文化產品
三、現代人的心靈困境(弗洛姆)
基本概念:
因資本主義興起
創業與生產雄心,形成物質進步與享受
人人自由競爭、爭取他人肯定
達到自我實現
困境:
(一)孤獨感
競爭處境強化
個人主義
心態
獨立判斷一切
自由的背後是因獨立造成的孤獨
(二)逃避自由
不確定性
盲從、從眾
以集體價值減低不安感
寄望他人幫忙做決定(自己不願負責)
(三)人格的市場化
受歡迎與否
教育:養成悅人的人格
問題:
受歡迎程度決定人格價值
個人人格通俗化,失去自我尊嚴感
四、公共領域的批判(哈伯瑪斯)
基本概念:
在自由的言論空間中,容許個人以獨立地位,共同對公共事務進行理性、批判的討論
舉例:
過去:
中產階級
討論政治與經濟
理性討論、批判
現在:
利益團體
之間的競爭,以及其與政府的較勁妥協
互相競爭與妥協
法律:私利間的競爭和妥協
社會輿論:已非理性討論,僅為維護粉飾
應變方式:
社會:
保持批判態度分析輿論
教育:
教師應帶學生了解輿論的扭曲
協助學生養成批判性思考
參、批判理論的教育主張
溝通行動理論(哈伯瑪斯)
基本概念:
不必遵守既定規章
自由討論、理性辯論
集體協商
形成共識
教育上的問題
一、日常教育實踐層面的批判
結果:
格式化行動>溝通互動
只重視職責與績效
過度規制化教育活動
解決方式:
增加師生溝通互動機會
舉例:
師生自主決定教育活動
共同溝通協商
使教育自發、主動
教育性的溝通
四項有效性主張
可理解
真實
真誠
適當、正確
具體實踐:
師生共同研訂教學活動
教學過程:
開放式問題引導
討論
相互辯詰
二、教育政策層面的批判
概括統整
分層集體負責
問題
行政體系以專業之名主張正當性
為提高執行效率而排除大眾參與
解決方式:
理性溝通取代規章
三個層面
(一)教育行政系統內的理性討論
解除自我設限之思維
理性討論
符合四項有效性主張
(二)教育政策的公共批判
消極面:面對大眾的質疑
積極面:自我批判檢視
(三)教育議題的公共討論
理論討論
增進認識
發現問題
形成共識
改進措施(切進大眾)
肆、批判教育學
基本概念
受馬克思主義影響,批判教育體制的
不正義
結構
代表:
弗雷勒
一、弗雷勒的受壓迫者教育學
改革社會:
解放、恢復人性
受壓迫者
接受
批判式的教育
第一階段:革命階段,使其覺醒
第二階段:積極促成人性開展
壓迫者
理想的教育關係:平等的對話
具體方法:提問式教學
問答
對話
合作
二、批判教育學者對不平等教育結構的批判
基本概念:
關注社會、教育中不平等情況
教育中的不均衡關係:
依據主流團體需求
易於主流團體取用
不符其他團體利益
批判新右派:
社會因素亦為個人成功關鍵
社會階層化
性別歧視
種族主義
自由選校權僅
中上階層
享有
教育券制度僅符合中上階層
更大階層不平等
目的:
揭露不平等現況
尋求更合理體制
提高對弱者權益的重視
伍、批判的教師哲學
基本概念
教師應努力從事批判不合理之教育情境
實踐:
一、批判的教育研究
舉例:
批判教育科學
(Carr & Kemmis)
教育研究目標:
轉化教育
教育研究者:教育活動
參與者
批判分析學校的:
教育作為
教育觀念
教育價值理念
行動研究
發現問題
設計改革方案
落實改革計畫
最終目標:
導向改革
二、社會批判能力的養成
基本概念:
不斷批判以促進社會進步
作法:
由
教師
開始
批判教育與社會的不合理處
改革
行動:放眼社會、落實於學校
培養學生:
民主理念
社會
批判能力
三、理性溝通素養的教育
基本概念:
樂於與人溝通的傾向
參與溝通、論辯的能力
歷程:
面對問題:個人世界的體認
溝通:向他人詮釋自己的觀點
觀點歧異:相互質疑
各觀點的再思考
問題深入研析
能力:
與哈伯瑪斯的四個有效性主張相應
可理解:
確切表達自己的和理解他人的觀點
真實:
判斷真偽的能力
適當:
實踐智慧、協調適當行動規則
真誠:
自我反省
陸、結語
社會批判精神:
敏銳辯查社會的正負面
致力消除負面性質
使社會進步
教育批判精神(教師)
覺察
社會的負面性質
實踐
改革
:
班級、學校
社會改革
啟發學生
批判意識